自然与生活科技学习领域教学典范示例-国民小学学习领域教学中心.PDF

自然与生活科技学习领域教学典范示例-国民小学学习领域教学中心.PDF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然与生活科技学习领域教学典范示例-国民小学学习领域教学中心

附件七 熱的傳播 自然 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典範示例 設 計 者:曾美錫老師 新竹縣竹北國小 壹、設計理念 近年來受到認知理論與建構主義的影響,科學的教學與學習都強調知識是靠 學習者主動與人、事、物及環境互動所建構的,不是被動的接受或吸收(張靜嚳, 1995)。而依循Piaget認知發展理論的「學習環」( learning cycle )教學模式,是 少數符合建構主義理念的教學模式之一(Lawson, Abraham Renner, 1989 )。國內 學者林曉雯(2001 )認為,在知識是個體主動建構的觀點逐漸被教育界人士所接 受的今日,「學習環」教學模式是將主動建構的理念落實到實際教學的極佳模式之 ㄧ。在1980 年代,美國生物科學課程研究(Biological Science Curriculum Study , 簡稱 BSCS )進一步發展出5E 學習環教學模式,其中5E代表投入(Engagement )、 探索(Exploration )、解釋(Explanation )、精緻化(Elaboration )和評量(Evaluation ) 等五個教學階段(Bybee Landes, 1988 )。在一般教室中將5E 學習環教學模式運 用在科學教育上的學習成效受到國內外許多學者或研究的肯定(林美菊, 2007 ; 林建隆、徐順益、侯佳典,2008 ;黃先明,2003 ;曾燕玲,2005 ;楊志隆,2004; Akar, 2005; Boddy, Watson Aubusson, 2003 )。Bybee 等學者認為5E 學習環教學 確實能表現建構主義教學的主張,促使學習者掌握學習的內容,並增進對科學的 理解(Bybee, Taylor, Gardner, Scotter, Powell, Westbrook Landes, 2006 )。 日常生活中學生雖有許多與熱的傳播相關的生活經驗,像裝有木頭或塑膠握 把的大湯瓢不易燙手,將熱綠豆湯鍋浸泡在冷水可以降溫,冰棒放置保麗龍盒中 可以減緩熔化速度等,但國內外有許多研究卻顯示,學童對於這些看似平常的日 常生活經驗與相關概念,普遍存有迷思概念(如:石原青,2003 ;何金鴻,2003 ; 陳沛瑩,2003張中外,; 2006 ;楊景淵,2002; Clough Driver, 1985; Driver Russell, 1982; Erickson, 1979; Erickson Tiberghien, 1989; Wiser, 1986)。因此設計者選擇 國小教材單元 - 「熱的傳播」部分,以5E 學習環教學模式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 生應用新概念於不同的情境,並評鑑學生的知識進展或迷思概念改變。 2 貳、 教學分析 一、教材分析 熱的傳播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經驗到的概念。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 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中,與熱的傳播概念相關的分段能力指標如下:在第一階段國( 小一至二年級) :「能察覺物體有些屬性會因某些變因改變而發生變化(如溫度升高 時冰會熔化 ) 」(1-1-1-2 );「學習運用合適的語彙,來表達所觀察到的事物例如水( 的 冷熱能用燙燙的、熱熱的、溫溫的、涼涼的、冰冰的來形容) 」(1-1-5-1)。在第 三階段國小五至六年級( ) :「能辨別本量與改變量之不同例如溫度與溫度的變化( ) 」 (1-3-1-3 );「知道熱由高溫往低溫傳播,傳播的方式有傳導、對流、輻射。傳播 時會因材料、空間形狀而不同。此一知識可應用於保溫或散熱上」( 2-3-5-1)。此 外,於「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中,與熱的傳播相關之教材 分別為「2a.知道可用很多方法去比較冷熱的程度,及察覺熱會由高溫處傳到低溫 處。」與「3a.知道熱可由傳導、對流 、輻射等方式傳播,並利用此傳播性質於日 常生活中(例如保溫、散熱 …)。」,整理如圖1 :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熱源 熱會傳播,溫 溫度與物質性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