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索框架作业指导书.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锚索框架作业指导书

锚索框架作业指导书 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总公司 贵州省思南至剑河高速公路第六合同段 锚索框架作业指导书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锚索框架防护边坡为顺层边坡,出露地层为O2+O3l,上部为泥质灰岩,下伏泥灰岩。强风化层厚约6m,局部夹少量薄层状泥岩,泥岩呈透镜状,薄至中厚层状,节理很发育,岩体破碎,岩石较软,岩芯呈碎块状、饼状及砂状,为夹层;中风化层为薄至中厚层状,局部少量薄层状泥岩,泥岩呈透镜状,岩体整体软~较硬,岩石节理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芯呈柱状。岩层产状51°∠32°~92°∠28°,路线与岩层走向近平行。路线以挖方通过,易引起边坡沿较弱层面整体滑动,造成边坡失稳 本合同段锚索框架为C30砼现浇,锚头采用C30砼封锚,锚索长14.5m~26.5m,锚索射入角θ为30°,共有A型、B型两种框架梁。 第二章 施工工艺 2.1工艺流程 锚索框架施工程序为: 坡面清理、测量定孔位→搭设脚手架平台→钻进成孔、清孔→锚索安装→锚索注浆、养护→框架梁施工→砼养护→锚索张拉、锚头封闭→框架锚索交工检验。 2.2坡面清理 锚索施工前,首先用人工及时按照从上而下分层修坡即开挖一级,防护一级。开挖至锚索格梁边坡时,每层开挖高度为锚索上下横梁间距大小,严格控制超挖,直至开挖至下级平台,然后再开挖格梁基础并施作锚索。完成每层坡面开挖后,若为土质坡,及时用彩条布覆盖,防止雨水冲刷边坡。 2.3施作锚孔 锚孔在格梁基础开挖完成,并经坡面地质条件确定能满足锚索施工要求后进行。 2.3.1锚孔测放 根据实际坡面,先按设计布置要求,将锚孔位置准确测放在坡面上,并用红油漆在现场施工部位标明锚索开孔位置YQ100型电空潜孔钻机要加强钻机的导向作用,及时检测孔斜误差,合理采用纠偏措施,~剥除锚固段塑料套管后钢绞线上的油脂、污渍必须用棉纱擦洗干净,要求表面乌亮,手感滑腻无涩滞感相邻两隔离架之间安设束线环(绑扎丝)对锚索进行绑扎固定。锚索入孔时用力要均匀一致,不得转动锚索体,随时检查隔离架及绑扎丝,发现有移动、损坏、脱落等要及时处理,必要时要更换重新编制,并确保将锚索体推送至预定深度后排气管和注浆管畅通。分类存放在专用场地并加以保护锚索注浆形成锚固段和为锚索提供防腐蚀保护层。另外,一定压力的注浆可以使注浆体渗入地层裂隙中,起到固结地层、提高地层承载力的作用。注浆是锚索施工的关键工序之一,其效果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锚索的锚固性能和永久性。~~~~准确、完整、清晰—K50+095.069右侧第二级边坡(第6、5、4排锚索)为例,设计张拉力为700KN,每孔分三个单元(为方便计算描述,至上而下分别命名为ABC单元),A、B、C单元自由段分别为13、11、9米,锚固段皆为8米。由于各单元自由段长度不同,为消除其影响,使钢绞线受力均衡,故每个单元必须单独张拉,其张拉力由自由段差值及自由段长度决定。 根据材料材料检验资料,钢绞线弹性模量为195GPa,直径为15.24mm,单根钢绞线束截面积为140mm2。 1、张拉受力计算: 单根钢绞线受力为700÷6=116.667KN 每单元总张拉力F=116.667×2=233.334KN A单元第一次张拉力:F1(A)=(LA/L)*F=35.898KN 第二次张拉时,A单元、B单元同时张拉 F2= F1(A) + F2(A) +F1(B) = 35.898×2+(2/11) ×233.334 =114.220KN 其中,A单元受力为35.897+35.897=71.796KN,B单元受力为42.424 KN。 第一、二次张拉,调整好由自由段长度不一引起的不同伸长量,但尚未到达设计张拉力的25%,应按设计的25%、50%、75%、100%、110%分级张拉。 第三次张拉时,A、B、C单元同时张拉: F3= F3(A) + F2(B) +F1(C) +F3 F3(A) + F2(B) +F1(C) 分布系数为1,即(1/13+1/11+1/9)X=1。则F3(A)系数为 (1/13)/(1/13+1/11+1/9)=0.275766017; F2(B)系数为 (1/11)/(1/13+1/11+1/9)=0.325905292; F1(C)系数为 (1/9)/(1/13+1/11+1/9)=0.398328691; 当F3为25%(175KN)时 F3(A)= 0.275766017×(175-114.22)=16.761 KN F2(B)= 0.325905292×(175-114.22)=19.809 KN F3(C)= 0.398328691×(175-114.22)=24.210 KN 此时,A单元受力为88.557KN,B单元受力为62.233KN ,C单元受力为24.210KN。 同理,可计算出各级张拉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