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水分环境及调控;主要内容;;1)表面张力:由物态内部的引力促使液体表面收缩的力。影响因子:
A.温度: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张力越小。
B.液体的纯度:水中溶入酸、酯等物时,其表面张力(系数)相对纯水会减小,并随溶液浓度增加而渐小(20℃下,水中溶有肥皂,表面张力系数将从72.75×
10-3N/m,减至40×10-3N/m)。 ;;液体;2)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强
自然界中的静止的液面,有平面、凹面和凸面。有许多情况下液面是弯曲的,如水滴、肥皂泡。弯曲液面内外存在一压强差,称为附加压强。 在凸面情况下,附加压强是正的,在凹面情况下,附加压强是负的。附加压强与曲面的曲率半径有关:
P=2?/R
? :表面张力系数;
R:球形液面的半径。
常温下水的表面张力系数? = 73?10-3 N?m-1;3).浸润现象
在液面与固体的接触处,分别作液体表面和固体表面的切面,这两个切面在液体内部的夹角?,称为液体与固体的接触角。; 吸湿水(紧束缚水):干燥土壤在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称为吸湿水。(分子引力,静电引力).特点:
?紧靠土粒,引力大,水分子呈紧密定向排列。
?不同于常态水,无溶解溶质的能力,不能以液态水移动,只能靠气体扩散方式运动.
;质地名称;(2)膜状水;膜
状
水
示
意
图;当膜状水达到最大厚度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 ;(3)毛管水;水沿
着毛
管上
升; 根据毛管水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
毛管悬着水:借助于毛管力保持在上层土壤的毛管孔隙中的水分。
毛管上升水:地下水随毛管孔隙上升而被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中的水份。;土 粒;土 粒;田间持水量
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在数量上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
田间持水量的大小,主要受质地、有机质含量、结构、松紧状况等的影响。;(4)重力水;; 土壤水分有效性综合示意图 ;一、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二、测定方法1.烘干法;2.中子法;中子土壤水分仪 ;3.?射线法;4.TDR???;(一) 土水势及其分势;1. 重力势?g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重力势(?g)是指由重力作用而引起的土水势变化。 任何时候重力势都存在。高于参比面时为正,反之为负,参比面处重力势为0.
?g=g×h
g---重力加速度
h----土壤水高于参照水位的高度。;2.基质势(matric potential)?m
基质势?m(或水势头h):是由于土壤基质的毛管作用和吸附作用引起的。
基质势在任何情况下都小于或等于零。
;3.压力势?p(Pressure potential)
压力势?p(或水势头) :当土壤处在地下水自由水面以下或土壤表面长期积水情况下,土壤水具有压力势。压力势由土壤水静水压力所产生的。
?p=?wghV
压力势在任何情况下都大于或等于零。(该值很小,可忽略不计)。;4.溶质势?s(或渗透势) (Osmotic potential)
溶质势?s是土壤中所有溶质对土水势综合影响的结果。
?s=-MRT
M---溶液浓度;R---气体常数;T---绝对温度
如果以纯自由水的溶质势为0,则在其他相同条件下含有溶质的土壤水的溶质势为负数。 必须强调的是,溶质势只有在半透膜存在情况下才起作用。在不存在半透膜的情况下,溶质势为0。;; ;2. pF值
当土壤基质势用cm水柱表示(h)时,由于其值变化幅度太大,使用起来不方便,因而用pF值作为水势头的一种表示方法。
pF=lg(-h)
如:h=-1000cm,则pF=3.;(三)土水势的定量表示方法;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2.水分特征曲线的用途:;(1)质地:对于同一吸力而言,粘土的含水量最大,壤土居中,砂土最小。
(2)结构:土壤压实后,孔隙度减少,特别是土壤团粒之间的大孔隙大为减少,因而饱和含水量明显降低。
(3)温度:表现在对粘滞性和表面张力的影响。
(4)滞后作用:土壤吸湿过程和脱湿过程中测得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不同的,这种现象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0 10 20 30 40 50 60 70;;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