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拉》中的非洲裔美国黑人文化身份重构.docVIP

《丹巴拉》中的非洲裔美国黑人文化身份重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丹巴拉》中的非洲裔美国黑人文化身份重构

《丹巴拉》中的非洲裔美国黑人文化身份重构   [摘要]约翰   [关键词]约翰   在美国黑人文学中,屡见不鲜的是在奴隶制下苦苦挣扎求存的美国黑人形象,这是因为美国黑人在奴隶制以及种族歧视和压迫下,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当代美国黑人作家有意识地突破传统,不再仅仅停留在控诉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压迫,而是扩展到揭示美国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之间相互排斥、影响、融合的复杂关系,进而探讨黑人自我、文化身份等主题。   作为当代黑人文坛的重要作家之一,两届福克纳小说奖得主约翰此韦德曼的作品将非洲口头叙述传统与后现代手法创造性地融合,《丹巴拉》由12篇故事组成,从开篇给弟弟罗比的信引出灵魂转世的非洲元祖――传说中的丹巴拉,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故事中对通过传奇、神话等的奇妙运用,糅合了书信、神话、历史、传记等,通过回忆和口头叙述,记录了一个黑人家庭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宾夕法尼亚匹兹堡的黑人社区霍姆武德发展壮大的家族传奇。故事集也同时生动刻画了美国黑人被剥夺了非洲传统文化后,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精神家园土崩瓦解,文化身份日益模糊,直至构建了独特的美国黑人文化身份,以非裔美国人被承认,在社会中生存下去。   一、白人强势文化入侵下迷失的黑人文化身份   在美??社会中多种文化共存,而白人文化毫无疑问是社会主流文化,处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强势文化必然会影响和改变较为弱势的文化,而美国黑人文化在白人文化几百年的强力入侵和影响下,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变化。作为奴隶的美国黑人被剥夺了非洲民俗文化之根,在奴隶制对黑人文化的摧残和白人的文化霸权下,美国黑人几乎丢失了一切非洲文化传统,而全盘接受白人文化的结果却是既没能在主流社会得到认可同时也失去黑人同胞的认可,因此美国黑人不得不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艰难求得生存,文化身份逐渐变得模糊,深陷文化困境。   出生在非洲的黑人原本拥有稳定的非洲文化身份,不可否认的是,奴隶制的迫害和主流文化的冲击是黑人传统文化迷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法律不允许黑人奴隶读书写字,大部分黑奴都是文盲,非洲传统文化通过书面叙述传承下来的几乎没有,并且黑奴口头交流都必须使用白人的语言,久而久之他们必然使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甚至接受白人文化,所以非洲传统文化的大量流失甚至断裂就不奇怪了。黑人传统文化迷失还表现在黑奴姓名的丧失。在奴隶制下,黑奴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打骂和买卖,更别提随意取名字了。姓名对任何一个人和民族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人的符号,是作为社会一员的身份象征,在非洲文化传统中尤为重要。非洲人认为名字与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相信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自己的姓名,死后就会找不到自己的家族成员和祖先,所以在非洲人们会为新生儿举行庄严的命名仪式,有了名字的小孩才能算家族成员,认祖归宗。奴隶主将黑人与非洲传统文化割裂开来,黑人失去了原本的文化身份,也失去了安全感和归属感。   为了使黑人忘记自己的过去和以前的身份,白人奴隶主往往重新随意给美国黑人命名,故事中的美国黑人则在私底下一直沿用自己的名字并继续给孩子取名,偷偷延续自己的非洲文化。大家庭的曾曾曾祖母“西比拉是她的教名,也许是西比尔的讹误……在种植园,西比拉……这是奴隶的习惯,他们不理会由白人取的又冗长又讽刺人的名字,而悄悄地用另一种语言互相另取名字,这种语言的形式和字词满足了这些受奴役者将自己看成是人的需要”。而大多数被剥夺了姓名的黑奴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符号和身份象征,没有了自我,在奴隶主的折磨下过完一生。   奴隶制被废除后,大批黑人涌向北方,然而在北方的新城市里,黑人在种族歧视下仍旧处于社会的底层,就像第二个故事中的约翰   全盘接受白人价值、白人审美的黑人形象在当代黑人小说中不胜枚举,《宠儿》里的赛丝、《爵士乐》中的维奥莉特等等,他们都想通过否定自我黑人身份,得到白人的认可,然而结果都是既没有得到白人社会认可又被黑人社会孤立。美国黑人无法找到黑人传统文化的根,而全盘接受白人文化甚至被白人文化同化就会失去自我,美国黑人的整体文化迷茫从韦德曼作品中的几个形象可见一斑:精神世界一片荒芜、为了一角钱可以毫不在乎的杀人的孩子们;在一次次去探望儿子汤米的漫长的探监路上逐渐丧失自己信仰的伊丽莎白;接连丧夫丧子后选择远离所有亲朋、独居山顶、彻底丢掉自己的文化身份的老贝斯妈妈等等。   一方面是白人强势文化的不断冲击,一方面是非洲传统文化的不断被剥夺,黑人群体的迷茫痛苦不言而喻,因此美国黑人迫切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重新定义和认同自我,构建美国黑人身份。韦德曼在《丹巴拉》中通过重述这个家族传奇,为这个家族构建了他们的美国黑人文化身份。   二、重构非洲裔美国黑人文化身份   恐怕没有人会不同意杜波伊斯“双重意识”的观点,因此当代美国黑人应当既是黑人又是美国人,以

文档评论(0)

5201314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20100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