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慈善为奉道之本
                    慈善为奉道之本
  今天,我们在泰山以“正直行化,利物利人”为主题,共同研读、体会我们道教的劝善经典《文昌帝君阴骘文》,这部经是以劝善为宗旨的,与《太上感应篇》一样,是在道教发展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劝善书。泰山是奉祀主掌人间生死的泰山神东岳大帝的洞天。因此我们在泰山脚下解经、讲经是有特别意义的,其意义在于,行善去恶不仅仅是我们修道、行道的手段,更是关乎我们生命质量的一种价值取向。现结合《文昌帝君阴骘文》来谈谈我对慈善的认知,并与大家一起分享。 
  慈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慈善一词最早见于《魏书“光,宽和慈善,不忤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也就是说慈善是人的一种天然自在的品格,不应该因外界的客观条件而有任何改变。而孔子是这样解释慈善的,他说:“仁者爱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儒家的慈善落脚于对他人的体恤与关爱。孔颖达在疏《左传》的时候也说:“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也”,又说:“慈者,爱之深也。”爱是慈的体现,所谓“上爱下曰慈”,善则是慈爱心换化成的一种美好的行为。而道教讲慈善,则是源于《道德经》,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讲“善”。又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什么是三宝?就是人性中最为宝贵的三种品格,那么道祖把“慈”作为三宝之首,无疑是在训示我们“慈”是“宝中之宝”。因此道教诸多经典都非常注重对慈与善的解读,并且把它们具体化为种种的行为准则作为修道者的戒律,成为道教重要的一以贯之的自我修行与教化民众的优良传统。 
  为善以奉道 
  我们道教自古以来就有众善奉行的修行追求,要求对人对物都要有慈爱之心,如《老子想尔注》中说:“欲求长生者,百行当修,万善当著。”为善是修道的第一步,修道又以修心为基础,唯有把我们的心中杂念、邪念、恶念去掉,把心修得湛然澄净,高尚的道德、美好的品德才会有安顿之所。就像一座花园,如果修剪得整洁、漂亮,才会引来百鸟齐鸣。这个道理,一千八百多年前祖天师就曾告诫过我们,他说:“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唯有行善,才能达到“调和五行,喜怒悉去”的修养境界。葛洪《抱朴子内篇“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干二百善。”《太上感应篇》则概之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按照我们道教的观点,行善积德是修道成仙不可缺少的前提。《悟真篇》指出:“德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等亲冤,始合神仙本愿。”《张三丰先生全集“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每一个人,若能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可以全人道而致仙道,积道德而成神仙。 
  首先,为善当日积月累。行善绝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要长年累月地去做,这叫“积善”。祖天师说:“行善不积,源不通,水必燥干。”一滴水无以成江海,做一两件善事改变不了世界。人若行善而不坚持,就像无源之池水,不久就会干涸。因此祖天师及系师张鲁在蜀地、汉中数十年如一日,建立治所、布行教化,教人修长生之道,以清约廉耻治民。对于犯过者,作“三官手书”教人思过盟约。行宽厚仁慈之政,以道教化世人,设立义舍于路边,放置米肉于其中,让过路人量腹而食。因此有了“民夷信向往之”的太平盛世。 
  第二,为善当忠孝为先。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干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忠孝思想则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内容。而我们道教也强调学道之人必须力行忠孝,这是学道的基础。强调的是唯知忠孝、唯行忠孝、顺事父母,方可以学道、方可能通灵、方可能登真,因为父母之身也是天尊之身。《太平经》明确提出:“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葛洪《抱朴子内篇“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说:“仙经万卷,忠孝为先。”《净明忠孝全书》卷二说:“万物之中,惟人最贵,不忠不孝,不如豺狼蝼蚁乎?”可见,道教的经文戒律中十分强调忠孝在教化引人向善中的重要性。教人要尊敬父母师长,敬老怀幼,并把二十四孝图刻石于宫观中,提醒世人要尽孝善待父母,传扬中华传统美德。我们认为,要以孝于父母、忠于国家为基础以至大忠大孝,也就是要大慈大爱。所谓“大忠者一物不欺,大孝者一体皆爱”。忠就是要忠于自己的良心,忠于自己的心君,欺心不正则无从言忠;孝就是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并以此爱心去爱自己的亲人,爱所有的人,最终达到慈爱一切,甚至得道成仙。因此我们常说“天下没有不孝的神仙”,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为善当诚信为本。诚信是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