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区音乐传承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docVIP

微山湖区音乐传承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山湖区音乐传承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

微山湖区音乐传承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   摘 要: 微山湖是古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百年来古运河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湖区音乐文化,古老的渔猎习俗伴随着船工号子、纯朴的渔家风情飘荡着渔歌阵阵、传统的民俗礼仪诞生了端鼓声声。湖区音乐反映出了旧时微山湖渔民生产、生活状况及信仰风俗,加强对湖区音乐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发展,对弘扬运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微山湖端鼓腔 产生渊源 形态特征 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01-0378-01   微山湖又称南四湖,位于苏鲁边界,隶属山东省微山县,总流域面积31700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京杭大运河穿湖而过,贯通了南北江河水系。以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文化为经,以本土独具特色的湖区文化为纬,以广大湖区劳动人民的心声、智慧为梭,织就了充满历史神韵的端鼓腔。   一、端鼓腔产生的背景渊源及历史演变   1.端鼓腔的背景渊源   中国的傩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傩由最初的傩舞发展成为兼有歌、舞的驱傩仪式,最后演变为傩戏。明末清初,随着各地戏曲的蓬勃发展,傩舞吸取了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微山湖区的端鼓腔就是傩文化在山东的一个缩影。   2.端鼓腔的历史演变   微山湖区具有浓厚的巫傩文化历史背景,这与渔民生产、生活及风俗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发展流变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端鼓腔起源于微山湖,微山湖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为其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沃土。二是运河的开通使南北文化在此交汇产生端鼓腔。三是端鼓腔可能由江苏洪泽湖流传而来。   二、端鼓腔的音乐形态   端鼓腔内容鼓点与舞姿融为一体,达到与神沟通和传达神谕的目的。演唱采用真声或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的演唱方法。其声音高亢嘹亮,透露着渔民淳朴直爽的性格。表演中使用本地方言,较多的采用说唱结合的演唱方法。   2.唱腔音乐   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主体部分,演唱讲究“定腔不定谱”,即运用固定的曲牌配以不同的板式和唱腔。端鼓腔用浑厚的鲁南腔调说唱,在唱腔的情感上因情绪的变化,旋律进行跳动幅度较大,拖腔长而委婉,独具水乡风格的特点。   唱腔丰富多彩,素有“九腔十八调”之说,端鼓腔的主要唱腔是以【十字韵】和【七子韵】两个曲牌为基础,这两个曲牌又因表达内容和情感的不同,可分为快、慢和一般速度的不同板式。其中七字句的基本组合形式为“二、二、三,在中速或较快的板式中变为“四、三”分逗,十字句则多为“三、三、四”结构。另外,端鼓腔的唱腔旋律多为波状式下行,起腔高于落韵,旋律线条的下行式发展,呈现出一种“波浪”起伏型的旋律走向,加以一领众合的演唱,给人一种层层水波涌动的感觉,是劳动号子最具代表性的特点。由于端鼓腔在演唱过程中,“一领众帮”的特点,领唱与合腔这两种声部的旋律走向基本是一致的,有时是交替唱,有时是合唱。   3.曲牌结构   端鼓腔音乐为联曲体,基本曲牌是【七字韵】和【十字韵】,也是端鼓腔的基本腔,代表了端鼓腔唱腔的突出特点。迄今为止,端鼓腔挖掘曲牌三十余种,在演出过程中,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合所演唱的曲牌不尽相同,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一是基本曲牌,二是与民歌、小调交融的曲牌,吸收了当地甚至是流经本地域的民歌、小调作为补充。三是佛曲神调,这些音乐以口语性和吟诵性为主要特征,念白与吟唱交错进行,有时还在说唱中加入对唱和帮腔,字多腔少,富有庙堂音乐色彩。   4.伴奏音乐   端鼓腔原始的伴奏乐器是一面用羊皮蒙制的扇形单面羊皮鼓。80年代,随着端鼓腔曲目的改编,逐步健全了乐队,增加了扬琴、笙、二胡、笛子、琵琶、三弦、中阮等乐器,特别是以3―7定弦的高胡作主弦,为乐曲的主旋律作伴奏,音色比二胡更为清脆嘹亮,在乐队中较突出。   三、端鼓腔的演出曲目及传承发展   1.端鼓腔的演出曲目   端鼓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了巫、道、儒、释的文化内容和历史、生活事件以及戏曲的内容和形式,但由于它自身的特殊性,导致这些曲目在划分上较为复杂。按题材可分为:经文、唐仟、小忏、闲书。按曲目的篇幅长短又可分为:六大项、八中项、十二小项。   2.端鼓腔的曲目特征   2.1浓郁的语言文化色彩   端鼓腔在曲目的形态上,保留着很多原始祭祀戏剧的雏形,融合了歌舞、民歌演唱以及地域性的民俗崇拜,很多曲目的唱词与渔民生活有关,文学性和地域性色彩浓厚。   2.2祭中有戏,祭戏合一   端鼓腔吸收了儒道释文化因子,表现方式为祭祀仪式与曲艺表演相互交融,曲目唱多白少,折射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影像。   3.端鼓腔的传承发展   3.1端鼓腔发展历程与现状   50年代至80年代,微山县文化工作者大力推进端鼓腔革

文档评论(0)

5201314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20100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