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熊孩子”礼仪,要从小时小事做起
教育“熊孩子”礼仪,要从小时小事做起
《三字经》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礼仪习惯等,是一个人社会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这个人家教好坏的重要体现。所谓某人家教的好或是不好,往往是从其举手投足的小事中自然流露的,我们通常也是从一个人待人接物的细节习惯中判断其家庭教养的,而细节习惯的养成关键在幼小,如果家长对孩子从小疏于引导,形成不良习性,成人之后就积重难返了,那可真是“子不教,父之过”了。
记得在美国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个美国家庭的聚会,召集人家庭是我的“host family”。夫妇俩当时都35岁左右,没有自己的孩子。丈夫是学习历史出身,酷爱中国文化,所以就收养了一个中国小女孩,取名Lily,悉心教养,视为己出。当时Lily约5岁。
参加聚会的几个家庭中的几对夫妇彼此年龄相仿,都带有一至两个10岁以下的孩子来参加聚会。我赶到时有几家已经先到了,大人们在露台上聊天,孩子们则在草坪上奔跑玩耍。使我吃惊的是一向松散随意、一身牛仔走天下的美国人,居然都把孩子打扮得隆重、正式。女孩一律漂亮的礼服裙,男孩则都是一身小西装,还打着领结。
穿着粉色公主裙的Lily热情地飞奔过来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我由衷地夸奖:“Lily今天真漂亮”,她礼貌地报以微笑,回答“谢谢”后就又和小朋友玩耍去了。我与大人们一一打招呼并作自我介绍。
这时迎面走过来一位面带微笑的妈妈,领着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只见妈妈与儿子耳语了几句,儿子马上一本正经地走过来很绅士地伸出右手与我握手,面带笑容地说:“你好,很高想见到你。”我也赶紧回礼,然后就走过去与别的家庭的人打招呼了。
过了一会,只见那位妈妈笑盈盈地又走了过来,小声对我说,“能不能麻烦你帮个忙,再与我儿子握一遍手。”我不解地问:“当然可以,但是为什么呢?”她说:“我观察他刚才与你握手的动作很敷衍,需要改正。我正在教他礼仪,所以麻烦你帮个忙。”我心里想:怎么敷衍了?挺好的啊,作为男士先伸出右手,同时也说了欢迎的话。
我倒要看看这位??妈是如何严格要求的。于是我就配合地微笑着向男孩走了过去,男孩分明是接受了妈妈的教诲,再一次微笑着向我走来,伸出右手,同样说着:“你好,很高兴见到你。”我回礼。仔细体会,与刚才握手不同的,一是小手更加有力;二是他说话时始终抬头看着我的眼睛。男孩看了看妈妈,妈妈满意地点头,微笑着又给儿子交代了几句,男孩高兴地向我摆了摆手跑到孩子堆里玩去了。妈妈这才向我解释说:“他老是改不掉与客人握手不看客人眼睛的坏毛病。”哦,原来如此。
我习惯性地用中国式的宽容说:“他还是个孩子,长大了就好了。”她马上一本正经地纠正说:“不,孩子不学习,长大是好不了的。”“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长大了再改可就难了。”仔细想想,我深以为然。
于是我们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聊了起来,总结起来这位家长的做法,一是“从小事做起”;二是“从幼小做起”。同时,在整个施教过程中始终有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平等”,不以“孩子还小”为借口去放纵孩子的不当行为,不论孩子多大年龄,在人际交往中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大人的附属。他要用他独立的适合于那个年龄的交往礼仪去交往,大人代替不了。
这时候我突然理解了我们经常议论并且大加赞赏的美国孩子的“独立性”的内涵。这个“独立”不单单是到了一定年龄经济上的独立,更重要的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人格的独立以及作为社会人存在的独立,由此带来的诸多从幼小就建立起来的独立意识和理念,对其成人后的独立思维、独立生活以及独立创业等都是一脉相承的。
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家长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中,“独立”和“平等”的理念就欠缺了些,所以就会出现很多家长惯常对待孩子的两种现象。
一种现象是“无视”,在家庭社交活动中根本不把孩子看做独立的“人”。这种现象多事出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幼儿时期,即上世纪60~70年代。那时的家长一般是不让孩子参与大人的社交往来的,每当家里来了客人时,家长事先不是把孩子撵到外面去玩,就是把孩子关在屋里,直至客人走了方被招回或者放出。家长总是有这样的思想,就是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所以很多孩子从小就没有人际交往的训练和经历,致使那一代人有很多都有交流障碍,大庭广众之下面红耳赤说不出话来的情景并不罕见,更别说待人接物的礼仪了,有的甚至见人连“你好”“再见”这样的日常礼貌用语都没有使用过,见了大人就是一低头一红脸“逃之夭夭了。”
第二种现象就是“放纵”,多出现在当今时代。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大家庭中上下几代对唯一的孩子的溺爱随之而来,同时西方的教育思想被广为引进和借鉴,什么“独立人格”“自由发展”“张扬个性”等词语更是被众多家长所推崇,可惜多半知识接受了一鳞半爪,理解得一知半解,使得一些家长既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