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行草书课件PPT
行草书的发展与流变 一、行草书的由来 1、草书 汉代公务繁忙之际,隶书快写,以应急需,便产生了草书。草书分章草和今草两种。 唐张怀瓘曰:“章草即隶书之捷。”道出了章草的由来。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如三国时吴国皇象的《急就篇》、西晋索靖的《月仪帖》以及陆机的《平复帖》等。章草略带隶意,字字独立。 由章草演化而来的今草则不含隶意,体势连绵,一气呵成。草书是最具抒情性的一种书体。草书的出现,表明书法由实用走向了纯粹的艺术活动。 2、行书 楷书快写、便产生了行书。行书史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书体。相传行书为刘德升所创,其实刘是汉朝写行书的一位名家。行书近楷近草,书写便捷,甚为实用。 二 魏晋的行草书 魏晋时期,儒学衰落,玄学大畅,道教、佛教相继昌盛,为文艺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玄学以“法自然”为旨要,使人们的精神得以解放,思想空前活跃,追求人各自有渐成风尚。期间,一批崇尚“通脱”、放浪形骸的士子们,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寄情山林,标榜清高,雅好清淡,显示出超然不群,徜徉自在,无为而无不为的“魏晋风度”。这种风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晋尚“韵”的书风。 1、西晋 索靖(239一303),《月仪帖》并不是真正的书信尺牍,它只不过是书信尺牍的范本。魏晋时期,士大夫之间书信往来,为了显示本人或家族的良好教养,在写信方面形成追求辞令典雅,重视仪礼,文风高妙的一种追求,这种程式化的写信的“范文”被称为“书仪”。索靖的《月仪帖》只有刻本,其底本并非索靖真笔,现代考据对其产生怀疑。但仍不妨后人对此作的喜爱。 陆机(261-303),西晋时期的草书尺牍墨迹,只有陆机《平复帖》保存下来了。《平复帖》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而且最可靠的古代名家墨书真迹。此帖保留了浓厚的古代章草的笔意,点画厚重质朴,有隶草遗意,结构简洁率真,古拙而萧散。 2、东晋 “二王”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影响了自他之后的整个书法史。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的行草书被世人视为学书的典范。可惜现在已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较为著名,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图2-2.2)、《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后世书家都或多或少受到王羲之的影响。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鸭头丸帖》(图2-2.3)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 《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的自然变化。其草书名作《中秋帖》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也有人认为是宋代米芾的仿拟之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 《兰亭序》是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与谢安等人在会稽山阴(今绍兴)游玩、雅集时写的一篇文章。此文神清骨秀、点画遒丽、行气流畅,风格妍美流便。同时,《兰亭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王珣(349—400),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于东晋王氏一族。祖父王导、父王恰叔父王羲之均精于书法。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在王氏一门中,王珣的《伯远帖》(图2-2.4)是东晋时十分难得的名人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伯远帖》是王珣问候亲友疾病的一通信札。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典范之作,通篇用笔精熟,疏朗飘逸,从平和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窥见东晋一代的神采奕奕的尚韵书风,那种审美理想和趣味和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有密切关系的。 三、隋、唐、五代的行草书 1、隋代 隋代行草书家主要有僧智永。智永,生卒年不详,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俗姓王,名法极,王羲之七世孙。相传其曾有真、草《千字文》800本,散诸江东佛寺,各施一本。由此可见智永研习先辈遗迹,其精熟可想而知。传世《千字文》墨迹本系唐摹本,多六朝别字,书法秀逸风神娟净,气息淳雅,应当是智永临摹王羲之手迹。 2、唐代 有唐一代,由于李世民的喜好,王羲之的行书受到来自朝野的共同追捧,研习王字,蔚然成风。出现了像颜真卿、陆柬之、李邕、杜牧等一代行书大家。草书在唐代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唐代的草书较以往的草书更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