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变迁调查报告精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村庄变迁调查报告精选

村庄变迁调查报告 村庄变迁调查报告 村庄承载着农村发展的诸多元素。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山区农村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其中行政村合并、新社区建设、自然村迁移等村庄变迁成为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近期,xxxx县委农工部(政研室)课题组深入部分村(社区),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方式,听取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对全县近10年村庄变迁情况开展专题调查。 一、基本情况 村庄包括行政村和自然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深度影响着村庄变迁。据县民政局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全县辖14镇14乡319个村(居),其中309个村,10个居民委会,共1952个村(居)民小组128251户。2009年10月,改乡设镇,双河居委会与双镇村合并为双河居委会,届时全县辖318个村(居),其中300个村委会,18个社区居委会,共1929个村民(居)小组。2011年6月,撤乡并镇、改乡设镇,届时全县辖22个镇,318个村(居),其中282个村委会,36个社区居委会,共1929个村(居)民小组。至2013年底,全县辖22个建制镇318个村(社区),其中266个村,52个社区(含42个农村社区),共1919个村民小组。 从近10年村庄变迁情况来看,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部分行政村变社区。在城镇化的拉动下,边远农村人口向集镇和交通便利的公路、江河沿线聚集。乡镇撤并后原政府驻地的村,以及部分人口集中,信息交通便利的中心村调整更名为农村社区。10年间,全县行政村(社区)的总量稳定,行政村调整更名后数量由原来的309个减少至266个,共减少43个,减幅为%。其中21个镇驻地农村社区转为城镇社区。二是自然村空壳化明显。按我县传统口径,一个村民小组大致为一个自然村。总体上,受立地自然条件等影响,我县自然村庄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80%的自然村人口不足300人。10年间,全县自然村由1952个减少至1919个,共减少33个,减幅为%,数量变化不大。受劳务经济和移民搬迁影响,农村原来一部分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传统院落不同程度出现“空壳化”。三是村庄面貌大为改观。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加大,在交通条件改善后,农村掀起拆旧建新的热潮,农民住房普遍由传统土木砖瓦结构向钢筋砖混结构升级转型,在改善人居条件的同时,村庄面貌有了明显提升。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陆续建成一批水、电、讯配套,文体设备等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富有地方特色的移民安置点,形成新的自然村庄。 二、成因简析 纵观近十年全县村庄变迁,无论是行政村还是自然村,其结构与数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里面既体现了社会发展演进的必然规律,也顺应了国家宏观政策走向,展现了山区农民群众生活变化各种元素。 一是自然灾害频发迫使村庄变迁。陕南秦巴山区属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常常一场暴雨让很多农民数年积累的财富荡然无存,甚至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0多年前,我县原桐木乡涌泉村三组曾发生特大泥石流,总量达32万立方米,灾害造成3人死亡、12人失踪,大量房屋农田损毁。为摆脱地质灾害威胁,借助国家扶持政策,一部分农户陆续实施了移民搬迁。特别是2011年后,通过省上整合各类搬迁补助政策,推进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加速了自然村庄变迁。据统计,近三年全县规划移民安置点116个,已完成集中搬迁安置5724户20092人,在这一安居工程的有效推动下,一部分居住条件恶劣的自然村庄逐步消失。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催生村庄变迁。党的十七大后,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社会保障政策逐步向农村延伸覆盖,农民不再单一依赖于土地而生存,一部分有条件农民陆续进城入镇落户定居,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其拉动效应日益明显。截止2013年底,全县共建成农村新型社区36个。城关、神河等重点镇周边区域的中心村,人口加速聚集,形成农村新社区,党家坝、金河口等村于2003年后相继改设为社区,实现村庄快速转型。自然条件较好的吕河镇敖院村,2003年由原敖院、养马沟、柴家垭三个村合并而成,随着其位于主交通干线附近的人口不断聚集,2011年更名为敖院社区,现有6个自然村615户2278人。伴随城镇化这一趋势,加速村庄变迁步伐。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村庄变迁。我县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县,“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立地条件决定了农业产业布局,大量分散的土地耕种需要农民就近居住,以便于生产生活,因而传统自然村庄相对分散。近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自然选择由高山、边远乡村向集镇、河川及公路沿线迁移。特别是受劳务产业影响,农村90%以上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

文档评论(0)

wdjp118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