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思修课件5(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PPT
慎言“网络暴民”培育“网络民主” 2006-06-16 09:17:43 来源: 文新传媒 日前,一起疑似偷情引起“网民大追杀”的“铜须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媒体创造的“网络暴民”一词也由此不胫而走,几乎成为内地网民代名词。 不能否认,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个人言论一般难以受到有效约束,因此难免出现一些非理性言论和不负责的行为,还有不少网民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生存方式为乐。凡此种种,从近来发生的“陈易风波”、“虐猫事件”、“韩白PK”等网络事件,大抵可以窥见一斑。 在“铜须事件”中,那些所谓的“网络暴民”,指的是对事件一方片面采取道德谴责姿态的网友;而在“韩白之争”中,“网络暴民”一词则被用来描述那些满嘴“网络粗口”的网友。 从”网络暴民”看网络道德的现状和变化 网络的正义一面 我们同样可以从“小思怡事件”、 “黄静事件” 、“孙志刚事件”和大量网络募捐活动中,看到网络舆论的正义一面。 网络舆论固然“鱼龙混杂”,但这恰恰是一个正常的、开放社会的特征。一个现代社会,就应当允许不同阶层和群体的不同声音,而有不同声音,就难免会出现所谓过激言论。如果因为存在部分“不和谐”声音而以“暴民”称之,显然与开放社会的本质背道而驰。 客观而言,“网络暴民说”表明部分公众对网络上一些不理性声音的忧虑,也说明有些人对“网络民主”的不适应。这就需要个人应以宽容、冷静心态对待信息芜杂的网络舆论,既不能妖魔化网络,也不必过于在意一些(正常的)过激言论。媒体更不能以偏概全,任意夸大网络舆论的某些特征以博取读者注意,这对于培育和发展“网络民主”,并无多少益处。 请你说说网络对推进民主的利弊? 大学生的网络生活: 信息采集、网上聊天、网络游戏、BBS论坛、网上交友等 网络生活中存在哪些道德问题?(双刃剑) 例如:网络色情信息泛滥,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软件、游戏、影视作品、音乐、书籍和论文等知识产权受到盗版行为的严重侵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欺诈与失信现象不断升级;传播计算机病毒和黑客对网络的破坏日益严重等。 如何改善和防止?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思考题: 1.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2.结合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三、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在公共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因此约束个人行为的公共生活规则很多。其中,法律是最权威的规则,它既有国家强制性,又有普遍约束力。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分为: 指引作用 预测作用 评价作用 教育作用 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治安管理处罚法》 《集会游行示威法》 《环境保护法》 《道路安全交通法》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1、《治安管理处罚法》200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条例》修订的背景原因:修改条例,主要是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及以人为本的精神,从立法源头保持法制统一。 现实生活的挑战----离上一次修订也有10年之久,现实中的经济、政治、观念、意识的变化对于社会治安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律上的碰撞带来了执法的尴尬----随着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修订以及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一批新法的制定,法律冲突也逐渐增多。 推进政治改革、更新司法理念的需要----《条例》修订更迫切的任务在于应从治安管理处罚上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宪法原则。 2、《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主要内容 从处罚范围看,《治安管理处罚法》被处罚的行为从过去的73种增加到了现在230多种,增加了160多种; 从程序上讲,原来程序规定比较简单,而现在执法行为的程序规定增加了20多条; 从监督角度上讲,原来只是简单的一条规定,而现在专门增加了一章内容。 增设的《执法监督》一章明确规定了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在履行社会治安管理职责、办理治安案件的过程之中应当遵守的规定,也明确了如果违反规定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其他法律责任。 饲养动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将处警告。驱使、纵容动物恐吓、伤害他人的,处1日以上5日以下的行政拘留。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的行政拘留。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通过这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应制度设计既保护了养狗人的权利,同时也给那些没有养狗的人权利给予充分的保护。 通过信件、电话、计算机信息网络或者其他途径传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骚扰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将处5日以上10日以下的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