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镂金刻银铸珍奇-漫话吐蕃金银器
镂金刻银铸珍奇:漫话吐蕃金银器
美国学者谢弗在其名著《撤马尔罕的金桃》(中译本名为《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曾经这样赞叹道:“在对唐朝文化做出了贡献的各地工匠中,吐蕃人占有重要的地位。吐蕃的金器以其美观、珍奇以及精良的工艺著称于世,在吐蕃献给唐朝的土贡和礼品的有关记载中,一次又一次地列举了吐蕃的大型金制品。吐蕃的金饰工艺是中世纪的一大奇迹”。历史上中原王朝的文献记载也证明吐蕃朝贡的金银器具有很高的水平,既使是在高度发达的唐代金银制造工艺中也独树一帜。例如史书记载,唐代显庆二年(657年)吐蕃赞普派遣使节向唐王朝贡献了一座金城,城上不仅立有狮子、大象、骆驼、马等动物,动物之上还有骑手。与这座金城同时贡奉给唐王朝的还有金瓮、金颇罗等金器。又如,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再次遣使向唐王朝贡献方物,这次献上的贡品当中有金银器玩数百件之多,“皆形制奇异”,唐朝皇帝为了让百官群僚都能够观赏到这些来自高原的珍奇异宝,特指令将这些金银珍宝都陈列于都城的提象门外,“以示百僚”。那么,吐蕃金银器的真实面貌如何?它们是否真如文献记载的那样精彩动人呢?
近年来,在海内外调查发现了一批吐蕃时期的金银器,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代吐蕃金银工艺的高超水平。其中器形最大的,是今天保存在拉萨大昭寺内的一件银壶,这件银壶的造型十分特别,它的上端开有圆口,口缘饰八曲纹,口沿的下方做成空心立体羊首,羊首的后侧竖起两耳,羊首前端上下唇间衔有一个圆管形小流,羊首下为喇叭状的细颈,颈上端饰弦纹、四瓣毽纹各一匝,颈下部接球形瓶身。纹饰部分有鎏金痕迹。银壶上的纹饰十分丰富多彩,口部的外壁饰山岳状花瓣一匝,颈身相接处装饰联珠纹、叶纹、四瓣毽纹和弦纹组成的纹带。在银壶的主要位置,有一组生动活泼的鎏金图像,饰有单人弹琵琶和成组人像各二组。其中弹琵琶者将琵琶置于背上,双手背于身后,呈“反弹琵琶”的姿态,与著名的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图像如出一辙。另一组人像中,有一位系有“簟囊”的壮汉正在弯腰扶持另一位脸上长着络腮胡子的醉汉,另一位穿着高勒靴的青年男子屈蹲在醉汉的胯下,抱持着他的右足。从画面上看,这几位人物都是深目高鼻的胡人,似乎是在一场痛快淋漓的开怀畅饮之后,正在“家家扶得醉人归”。对于这件银壶的来历,学者们有不同的推测,由于它具有浓厚的域外文化色彩,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制作于中亚呼罗珊一带,也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属于波斯或粟特系统的银器。至于它是因为什么原因流传到了吐蕃都城逻些(今拉萨市)今天已经无从知晓,学者们推测它或有可能是一件战利品,也有可能是通过“高原丝路”贸易交换而来的一件商品,甚至不排除是吐蕃掠获的突阙、波斯向唐王朝的一件朝贡品。
一些吐蕃金银器流传到了海外。其中保存在美国克里弗兰艺术博物馆内的三件吐蕃银器堪称传世品中的佳作。这三件银器中,一件是银质角杯,一件是带扳手的敞口银杯,还有一件是高颈的银瓶,均采用捶揲工艺制成。所谓“捶揲”,唐代也称为“打作”,按照齐东方先生的解释,捶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锻造或打制,其技术可以是冷锻,也可以经过热处理。这种工艺是利用金、银质地比较柔软、延展性强的特点,将自然或冶炼出的金银锭类的材料捶打成各种形状,供进一步加工使用。捶揲技术可以追求优美而写实的艺术表现,既可以制作器物的形体,也可以制作装饰花纹。克里弗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三件银器都是首先捶揲出器物的基本形状,然后再捶出器物表面凹凸起伏的各种花纹、人物、异兽图案。从这组银器器口可以观察到,在捶打的过程中使用了内、外两层银板,主要以外层银板成形,内层银板主要作为衬托。在器形和纹饰基本形成之后,再在外凸的图案上錾刻出更为细腻的纹样。
吐蕃金银器上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最具有民族和时代风格。在唐代的金银器纹饰当中,吐蕃金银器的纹饰特点一是在其肩部、圈足上常常饰一周联珠纹饰,二是器腹上所饰的植物纹样枝叶粗大,风格更显粗犷奔放,三是金银器上所饰的动物造型奇异,具有独特的造型和风格。例如,在一件美国芝加哥私人收藏的吐蕃银瓶上,装饰的主体纹饰为三组两两交颈站立的立乌,其中一组头上有冠,一组头上有角,一组口中吐出长舌,各组之间有花草纹样相间隔,银瓶腹部饰三只带翼的神兽,站立于花草之间,似分别为翼马、翼龙、翼狮的形象。瑞士藏学家阿米(Amy Heller)博士对此研究认为:“瓶腹上的异兽图案,以及瓶腹上半部的成对交颈异兽,都是吐蕃王朝时期典型的藏族艺术纹饰,溯其源流,则是受到喜欢用联珠圈内饰成对的异兽、异禽为主体、以花叶纹或心形纹为间纹的粟特织物纹样的影响。交颈或相对的动物造型在藏族称为托架(thogs-lcags)的用铜合金铸造的护身符中也可屡屡见到”。在西藏西部11世纪的早期石窟壁画藻井的装饰图案中,我们也可以见到这种交颈立乌纹,证明这一题材一直到吐蕃王朝灭亡之后还在一些地区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