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隐者黄公望-富春山居中的绘画人生
隐者黄公望:富春山居中的绘画人生
1347年冬,富春江畔庙山坞,几间简易小木屋组成一所名为“小洞天”的世外别院,在重重山溪荆莽间、在竹篱笆围绕中渐渐成形。小院中,一道一僧“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又“或登眺,或凭栏”,恍然已“不知身世在尘寰”。道士名叫黄公望,和尚是他的友人无用禅师。
山水隐者
1347年冬,富春江畔庙山坞,几间简易小木屋组成一所名为“小洞天”的世外别院,在重重山溪荆莽间、在竹篱笆围绕中渐渐成形。小院中,一道一僧“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又“或登眺,或凭栏”,恍然已“不知身世在尘寰”。
道士名叫黄公望,和尚是他的友人无用禅师。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所谓轻快如烟云的隐逸人生,乃至枯淡若水墨的深山别院,归根到底都不过是失意人生后半场的自醒、落寞心灵无去处的暂栖。何况,这个叫黄公望的79岁老道士,曾有过比如天籁的才俊少年时,以及举世艳羡的孤高天资、伸手可及的功名前程。
然而,他生在了不能凭科举出身的元代。
尽管“少有大志”,尽管“经史九流之学无不通晓”,常熟籍”南人”黄公望,仍只能俯下身去,从一个小书吏开始他的仕途梦想。而且,从吏到官,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转身。
从五十岁那年起,黄公望忘情畅游天下山水,一边随身携带笔墨“图之形之”,在松江通海处看激流轰浪、风雨交加,在常熟虞山望晨昏阴雾、春秋露草……写了上百幅水墨山水。
而温润如玉的富春山水,竟让暮年的黄公望有了定居描摹的想法。
《富阳县志》记载,黄公望晚年“放浪江湖,爱富春山水之胜,泼墨画大岭山图,遂结庐山于鸡笼山之稍箕泉,以终老焉”。
画中兰亭
此间,黄公望便在富春江两岸经年游走,超然于江流天地外,坐忘在山色有无中,俨然其身即山水之魂,其魂即山水之灵。而后,在“小洞天”南楼中,被称为“中国古典水墨山水巅峰”的《富春山居图》,渐渐成型。
大约是在1350年前后,82多岁的黄公望,历时多年,终于完成了《富春山居图》并题款。
这幅高30厘米,长7米的绝世妙品,“满纸空灵秀逸,气度沉雄”,画的是浩渺连绵的秋初富春山水,几十座山峰,一峰一状;几十棵树木,一树一态;“峰峦浑厚,草木华滋”,还有茂林村合,渔舟小桥,亭台飞泉……
山脉与黑色树丛之间蜿蜒迂回、令人在忽近忽远的视觉张力间神思激荡,疏密有致的布局中,却又处处可见笔墨清润、意境简远,因此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中国山水画长卷“第一神品”。
《富春山居图》完成时,黄公望已经82岁,几近人生终点。而在他生前,无用禅师已经如愿收藏了这幅作品。然而这竟是它600多年颠沛流离的开端,其间吊诡曲折,远胜黄公望生前命运的坎坷。
此后,《富春山居图》又数易主人,到明万历年间落入画家董其昌之手,不久后就卖给宜兴收藏家吴正至。吴正至之子吴洪裕痴迷收藏,明清易代天下大乱时逃难,唯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
1650年,吴洪裕临终时,竟要把《千字文真迹》和《富春山居图》火焚殉葬。《千字文真迹》先焚,当烧到《富春山居图》时,其从子吴静庵“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但画卷已断裂去前面五尺许,画中被烧出数个连珠洞,并断成一大一小两段。稀世国宝《富舂山居图》,从此一分为二。所剩的两部分加在一起,大约为未损前的13/14。
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做《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便是《无用师卷》。
1746年,《无用师卷》成为了乾隆皇帝的藏品。但乾隆已在后来被鉴定为仿品的《子明卷》上投入了太多赞誉,竟不再承认这才是真迹,并书贬语于其上。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才予正名。
合璧
此后,《无用师卷》一直为清室收藏,1949年运往了台湾,而《剩山图》在康熙八年(1669年)让与王廷宾,后来就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一直湮没人间,直至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后被沙孟海劝说割爱,从此藏于浙江博物馆,成为其“镇馆之宝”。
它们重新合璧,已是分别360多年后的2011年6月。
2011年5月11日,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剩山图》在杭州装箱启运,首次踏上跨海之旅。而后,在台北故宫博物院210展厅长16.5米的恒温恒湿展柜中,横636.9厘米的《无用师卷》和横51.4厘米的《剩山图》,终于并列排开展出了――它们并非如人们设想那样重新“拼接”在一起。由于《富春山居图》烧为两截、又分别重新装裱,已经各自为画,不可能再粘在一起。
八卦墓之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