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讲-古典诗词应用.ppt

  1. 1、本文档共1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第四讲-古典诗词应用

把末流(抄书)当作本源(人生体验)的风气, 仿佛是宋代诗人里的流行性感冒。 嫌孟浩然“无材料”的苏轼有这种倾向, 把“古人好对偶用尽”的陆游更有这种倾向; 不但西昆体(抄李商隐)害这个毛病, 江西派也害这个毛病, 反对江西派的“四灵”竟传染着同样的毛病。 * 他们给这种习气的定义是:“资书以为诗”, 后人直率的解释:“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 宋代诗人的现实感虽没有完全沉没在文字海里 但是有时也已经像李逵假洑水,探头探脑地挣扎. * 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 从古人的诗里孽生出自己的诗来, 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 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地凭栏眺望一番。 内容就愈来愈贫薄, 形式也愈变愈严密。 * 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 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 对外界视而不见, 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 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 * 譬如南宋师法陶潜的陈渊,在旅行诗里说: 渊明已黄壤,诗语馀奇趣; 我行田野间,举目辄相遇。 谁云古人远?正是无来去! 陶潜是位大诗人, 但是假如陈渊觉得一眼望出去都是六七百年前陶潜所歌咏的情景,那未必证明陶潜的意境包罗得很广阔, 而也许只表示自己的心眼给陶潜限制得很偏狭。 * 宋代诗人将偷窃变成师徒公开传授的本领。 金人王若虚说黄庭坚所讲“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等方法“特剽窃之黠者耳”, 文艺复兴时代的理论家也明目张胆地劝诗人向古典作品里去盗窃: “仔细地偷呀!”“青天白日之下做贼呀!”“抢了古人的东西来大家分赃呀!”,还说“我把东西偷到手,洋洋得意,一点不害羞。” * 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的流弊: 把诗人变得像个写学位论文的硕士博士,“抄书当作诗”,要自己的作品能够收列在图书馆的书里,就得先把图书馆的书安放在自己的作品里。 把诗人变成领有营业执照的盗贼,不管是巧取还是豪夺,是江洋大盗还是偷鸡贼,是西昆体那样认准了一家去打劫,还是像江西派那样挨门排户大大小小人家都去光顾。 * 这可以说是宋诗—— 不妨还添上宋词—— 给我们的大教训, 也可以说是整个旧诗词的演变里 包含的大教训。 * 3、江西诗派的用典 →当时的创作风气 苏轼的毛病P74:“铺排成语典故” 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 “贵用事”“殆同书抄”的形式主义,到了宋代,在王安石的诗里又透露迹象,在“点瓦为金”的苏轼的诗里愈加发达, 而在“点铁成金”的黄庭坚的诗里登峰造极。 “读书多”的人或者看得出他句句都是把“古人陈言”点铁成金,明白他讲些什么; “读书少”的人只觉得碰头绊脚无非古典成语,仿佛眼睛里搁了金沙铁屑,张都张不开,别想看东西了。 * 黄庭坚也喜欢说教发议论; 不管意思如何平凡、议论怎样迂腐,只要读者了解他用的那些古典成语,就会确切知道他的心思, 所以他的诗给人的印象是生硬晦涩,语言不够透明,仿佛冬天的玻璃窗蒙上一层水汽、冻成一片冰花。 这种耐人思索是费解(黄庭坚), 不是含蓄(李商隐)。 * 陈师道摹仿杜甫句法的痕迹比黄庭坚来得显著。他想做到“每下一俗间言语”也“无字无来处”, 可是本钱似乎没有黄庭坚那样雄厚,学问没有他那样杂博,常常见得竭蹶寒窘。 他说自己做诗好像“拆东补西裳作带”、“拆补新诗拟献酬”,这也许是老实的招供。 * 他的情感和心思都比黄庭坚深刻, 可惜表达得很勉强,往往格格不吐, 可能也是他那种减省字句以求“语简而益工”的理论害了他。 * 假如读黄庭坚《山谷集》好像听异乡人讲方言,听他们讲得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 那末读陈师道《后山集》就仿佛听口吃的人或病得一丝两气的人说话,瞧着他满肚子的话说不畅快,替他干着急。 * 只要陈师道不是一味把成语古句东拆西补或者过分把字句简缩的时候, 他可以写出极朴挚的诗。 * 陈与义的诗尽管意思不深, 可是词句明净,而且音调响亮,比江西派的讨人喜欢。 靖康之难(北宋→南宋)后,宋代诗人遭遇到天崩地塌的大变动,在流离颠沛之中, 才探切体会出杜甫诗里所写安史之乱的境界,起了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同感, 先前只以为杜甫“风雅可师”,这时候更认识他是个患难中的知心伴侣。 * 钱锺书的比喻…… 【描写】 …… 方鸿渐报馆回来,柔嘉己经睡了,两人不讲话。明天亦复如是。第三天鸿渐忍不住了,吃早饭时把碗筷桌子打得一片响,柔嘉依然不睬。鸿渐自认失败,先开口道:“你死了没有?”柔嘉道:“你跟我讲话,是不是?我还不死呢,不让你清净!我在看你拍筷子,顿碗,有多少本领施展出来。”鸿渐叹气道:“有时候,我真恨不能打你一顿。”柔嘉瞥他一眼道:“我看动手打我的时候不远了。”这样,两人算讲了和。 * 【议论】 不过大吵架后讲了和, 往往还要追算,把吵架时的话重温一遍: 男人说:“我否则不会生气的,因为你说了某句话”; 女人说:“那

文档评论(0)

aena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