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图6-94 自动布线进程 在自动布线过程中,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可能需要等待一定时间。布线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电路板连线的复杂程度、布线规则设置和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自动布线结果如图6-95所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布通率为100%,但局部区域布线效果并不理想,最常见的现象是走线拐弯多,造成走线过长,也不美观,如图6-96所示;布线密度不合理,没有充分利用印制板空间,所有这些不合理的走线均需要手工修改。 图6-95 全局自动布线结果 图6-96 自动布线缺陷举例 6.4.4 手工修改 1. 修改走线的方法 修改走线的基本方法是利用“Tools”菜单下的“Un-Route”命令组,如 “Un-Route\Net”(拆除与某一节点相连的连线)、“Un-Route\Connection”(拆除某一条印制导线)和“Un-Route\Component”(拆除与某一元件连接的连线)拆除不合理连线,然后再通过手工或“Auto Route”菜单下的“Net”(对指定节点布线)、“Connection”(对指定飞线布线)、“Component”(对指定元件布线)等命令重新布线。 此外,在调整走线操作过程中,也会用“Edit”菜单下的“Move\Break Track”命令切割并移动印制导线位置(导线两个端点不动);用“Edit”菜单下的“Move\Draw Track End”命令移动印制导线端点位置;用“Edit”菜单下的“Move\Re-Route”命令重新走线。 在手工调整走线操作时,为使连线端点在焊盘、过孔或线段的中心,往往将局部区域放大了很多倍,显示出焊盘编号,如果感到影响视线,可执行“Tools\Preference”命令,并在弹出的“Preferences”(特性选项)窗内,单击“Show/Hiden”(显示/隐藏)标签,分别取消“Other”选项列表中“Show Pad Net”复选框内的“√”(即不显示焊盘上的网络名称)和“Show Pad Number”复选框内的“√”(即不显示焊盘编号)。 2. 修改拐弯很多的走线举例 下面以修改图6-96所示导线为例,介绍修改走线的操作过程: (1) 执行“Tools”菜单下的“Un-Route\Connection”命令。 (2) 将光标移到待拆除的连线上,如图6-97所示。 (3) 单击鼠标左键,光标下的连线即刻变为飞线,如图6-98所示。这时仍处于命令状态,如果还需要拆除其他连线,可将光标移到相应的连线上并单击鼠标左键,继续拆除连线,只有单击鼠标右键才返回空闲状态,这与SCH编辑器相似。 图6-97 将光标移到指定的连线上 图6-98 连线拆除后恢复为“飞线” (4) 单击编辑区下的特定工作层,选择连线所在层。 (5) 单击“Place”工具栏内的“Wire”工具。 (6) 必要时,按下Tab键,在导线属性选项窗内选择导线宽度、锁定状态等选项。 (7) 将光标移到与飞线相连的焊盘上,单击鼠标左键固定连线起点,移动鼠标用手工方式绘制印制导线。在连线过程中,拐弯及终点处均要单击鼠标左键固定。完成特定连线后,必须单击鼠标右键结束。 这时仍处于连线状态,可以将光标移到其他飞线焊盘上,继续连线。 修改图6-96所示区域不合理连线后的结果如图6-99所示。可见修改后的连线不仅拐弯少,连线长度也短了。 利用类似方法,逐一修改印制板内所有不合理的走线。 在手工修改连线过程中,必要时可以更改个别元件,如电阻、电感的封装形式,以便从元件引脚焊盘间走线;必要时还可以更改个别元件引脚焊盘形状,以利于连线。 图6-99 修改后的连线 3. 增加电源、地线及其他大电流负荷导线的线宽 导线均有寄生电阻和寄生电感,而寄生电感的大小与印制导线长度成正比、与印制导线宽度的对数成反比;寄生电阻的大小与印制导线长度成正比、与印制导线宽度成反比。因此,为了减小印制导线的寄生电阻、寄生电感,除了尽可能缩短连线长度外,在布线密度许可的情况下,应加大电源线、地线及其他大电流负荷印制导线的宽度,如图6-100中的三条连线是交流电源输入端及整流输出端,电流负荷较大,应该加宽。其操作过程如下: 图6-81 布线优先权状态窗口 图6-82 布线模式设置窗口 8) 表面封装元件引脚焊盘与转角间距 如果印制板含有表面封装元件SMD,可单击图6-67中“Rules Classes”(规则类型)列表窗下的“SMD To Corner Constraint”选项,设置表面封装器件引脚焊盘与转角之间的距离。 设置的布线规则越严格,限制条件越多,自动布线时间就越长,布通率就越低,布线效果就越好。 根据需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