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研究生病理学总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PPT
内皮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 银屑病 移植肾血管性排斥反应 循环内皮细胞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功能不良与血栓形成 高血压 氧化应激→ BH4被氧化 → eNOS → MMP-9 → EPC 动员抑制 高血压 氧化应激→ ROS → EPC老化增多 高血压 →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 EPC消耗增加 内皮祖细胞功能不良与血栓形成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栓性疾病 血栓形成的原因和素条件 (2)血流状态的变化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栓性疾病 二 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功能: 1)作为完整的物理屏障隔绝血 小板与内皮下胶原接触 2)合成并分泌多种抗凝物质: 凝血调节蛋白(TM) 合成蛋白S α2-巨球蛋白 硫酸乙酰肝素 :结合抗凝血 酶III,增强其灭活凝血酶、凝血 因子的作用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栓性疾病 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功能: 硫酸已酰肝素(HSPG)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栓性疾病 二 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3)合成并分泌抑制血小 板粘集的物质: ADP酶 前列腺环素(PGI2) NO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内皮细胞→ NO→平滑肌舒张 糖尿病 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缺血再灌注 动脉粥样硬化 酒精 多种内皮功能异常的疾病模型 → BH4 ↓ 超氧阴离子↑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栓性疾病 二 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内皮细胞的抗凝功能: 4)生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与因子Xa-因子VIIa-组织因子形成四联体复合物,抑制 外源性凝血. 5)生成并释放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6)摄取并降解对血小板聚集有促进作用的活性胺类物质: 如5-HT、儿茶酚胺等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栓性疾病 二 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1)心血管内膜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促凝活性增高: 合成并释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 合成并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 是目前发现的作用最强的脂质递质,广泛存在各种组织,并通过与其受体结合产生生物学效应 受体分布: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分化细胞、T或B淋巴细、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枯否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 合成: 修饰(remodeling)途径:磷脂酶 A2和乙酰辅酶→PAF 新生(denovo)途径:乙酰转移酶、磷酸胆碱转移酶等→PAF (1)心血管内膜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促凝活性增高: 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小板和聚集 血栓素A生成 多种细胞产生趋化性及活化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MMP-1等合成分泌 参与呼吸暴发和超氧化物的形成 花生四烯酸及磷酸肌醇的代谢 促使糖原的分解 血小板活化因子: acute lung injury,ALI (1)心血管内膜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促凝活性增高: 合成并释放血栓素A2(TXA2) 合成并释放组织因子 合成并表达因子V 产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内皮细胞抗纤溶功能增高:PAI ↑ / t-PA u-PA ↓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栓性疾病 二 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栓性疾病 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损伤内皮细胞的主要因素 1. 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LDL) 1 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LDL, mm-LDL,Gly-LDL) 降低EC纤溶活性(PAI-1/t-PA) 激活与炎症相关的核因子(NF-kB AP-1) 细胞毒性 增加EC通透性 诱导EC表达细胞粘附分子 生长因子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栓性疾病 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