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药物作用的分子药理学基础.pptVIP

第三章-药物作用的分子药理学基础.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药物作用的分子药理学基础

第三章 药物作用的分子药理学基础 第一节 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化学本质 目录 一、受体发展史 二、受体概念 三、受体分类 四、受体特性 五、受体模型 六、受体调节 一、受体发展史 1878年Langley 提出药物通过作用于生物体内接受物质或感受物质而起效的,这种接受物质有识别专一配体的能力。 1913年Ehrlich提出侧链理论,认为细胞有许多侧链,某些亲毒基团与毒素结合而发挥抗毒作用。把这些侧链称“受体”。 1914年Dale进一步将乙酰胆碱受体分为两类。(毒蕈碱样和烟碱样)。 20世纪20年代末Clark发现ACh只与膜表面很少一部分受体起作用,且药效与ACh进入细胞的量无直接关系且药物与膜作用可逆的。 1948年Ahlguist提出受体亚型效应:同一药物作用同一型受体表现不同生物学活性(如儿茶酚胺受体分为alpha和beta两型)。 1972年Sutherland创立“第二信使”学说。神经递质、激素为第一信使。 20世纪70年代用放射性 配体结合法获得高放射比活 性配体,用于探讨相应受体。 二、受体概念 受体: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的一种天然蛋白质,少数为糖脂。 (1)可识别并特异地与有生物活性的化学信号物质(配体)结合 (2)激活或启动一系列生物学反应(级联放大) (3)最后导致该信号物质特定的生物效应。 配体 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糖脂。 要求:(1)与受体结合且无其他功能,如酶的活性 (2)不产生有用产物 (3)不直接诱导任何细胞活性 (4)惟一功能是通知细胞在环境中存在一种特殊信号或刺激因素 按效应分类: 激动剂: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 拮抗剂:不产生效应且妨碍激动剂与受体结合 按类型激动剂和拮抗剂各分两型 I型激动剂:内源性配体结合于受体同一部位产生内源性配体同样的信号类型,作用强度相当或大于内源性配体。 II型激动剂:结合不同部位,本身不产生信号或与内源性配体同时结合受体时信号加强—别构调节剂。 I型拮抗剂:与激动剂结合受体同一部位,减弱或阻断内源性配体产生的信号。 II型拮抗剂:结合不同部位,本身不产生信号或与内源性配体同时结合受体时减弱或阻断信号—别构负调节剂。 受点:配体与受体大分子结合的小部分位点。 效应器:配体受体结合后引起机体产生生物效应的特定结构。 三、受体分类 (一)根据分部部位分: 细胞膜受体:分布在细胞膜外表面,产生效应快;如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等。 细胞内受体(基因激活受体):分布局限于胞浆和细胞核内,配体主要是一些激素,介导的生物效应涉及蛋白质合成的增多或减少,具有滞后性,产生效应慢;如类固醇激素和胰岛素受体属细胞质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属细胞核受体。 核受体分类 分三类: (1)甾类激素受体:包括皮质醇、醛固酮、雄激素、孕激素等激素的受体。   (2)非甾类激素受体:有甲状腺激素受体、维A酸受体、维生素D3受体及前列腺素受体。   (3)孤儿受体:是一类目前还没找到相应内源性配体的受体。 (二)按化学特征分 1、含离子通道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能实现离子本身跨膜转运和化学信号的跨膜转导;与配体结合后,通过其构象的改变,使离子通道开或关;如去极化,超极化过程。 2、G蛋白偶联受体(GPCR) (1)GPCR也称7跨膜受体,几乎都为糖蛋白 结构:1. 300-400AA组成 2. N端在细胞外,至少一个糖基化, 3. 跨膜区7个alpha螺旋组成, 4. C端在胞内,有磷酸化位点, 5. G蛋白结合位点,保守的Cys残基 特点:1. 氢键维持该结构 2. N端、胞内环和跨膜区与配基特异结合有关 3. C端和胞外环参与受体与G蛋白的结合、信息传递或受体失敏等 ; 4. 通过鸟苷酸交换活化G蛋白。产生“瀑布效应”,活化状态时间短 5. 组成信号转导途径的诸分子可磷酸化或去磷酸化活化或失活,对该途径中的上、下游分子进行特异识别,精确传递信号,准确“开”或“关”该通路。 (2)G蛋白 1. 即GTP结合蛋白 2.是G蛋白偶联型受体信号转导途径中的第一个信号传递分子 3.位于膜内表面 4.由α、β、γ三亚基组成,α亚基有GTP酶活性和多个活化位点。霍乱毒素使α亚基与βγ亚单位“永久”分离,使持续产生大量的cAMP。βγ亚单位激活ACⅣ和Ⅴ、PLC、Ras等。 小G蛋白:分子量仅20~30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