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学]调整科研取向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农村经济与科技
调整科研取向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
杨成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 农业政策研究室 贵州 贵阳 550006)
摘要:文章分析了外来物种引起的各种无法清除的生物污染的原因及对策,作者用贵州省金沙县引种外来树种和贵州麻山地区利用本地造纸植物控制外来物种的引进等案例,认证导致生物污染是由于我们的科研思路出现了偏差。只要改变科研思路,以及尽量利用本地物种等方法,那么,控制因外来物种引起的污染将迎刃而解。
关键词:外来物种 生物污染 本土生态知识 转变观念
外来物种入侵给世界经济、生态环境、农、林、牧渔业等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研究外来物种防治的科学方法。但遗憾的是,世界上至今还没有研究出一种科学的方法能够彻底清除任何一种外来物种。于是人们不仅疑惑: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其实依笔者看来是我们自己——我们的科研方向有问题!
外来物种构成生物污染都必须度过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再适应的难关,外来物种的再适应期,自然成了控制外来物种的关键时期。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科研取向存在着严重的偏颇,人们总是致力于引进外来物种,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所谓优良农牧品种,而同时轻视和压抑本地物种的利用。因此,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自然聚焦于帮助外来物种怎样度过再适应的难关上。
————————————————
[基金项目]:湖南吉首大学国际福特基金环境与发展研究项目―――中国西部各民族地方性生态知识的发掘、传承、推广及利用研究(立项批号:1076-0877);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启动项目:冲突如何迈向和谐:转型期贵州省农村土地纠纷化解问题研究(黔农科合[人才]08027)
[作者简介]:杨成(1976-),男,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实习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史,三农问题等。
在贵州省麻山地区引种麻类和玉米;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引进西门达尔牛以及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引种三叶草和黑麦草等,都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和技术。然而即使人为帮助这些外来物种度过再适应难关,但这些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其适应能力绝对不能与本地的物种相比,一旦脱控还会酿成重大的生物污染事端。比如福寿螺、牛蛙、非洲大蜗牛、水葫芦等都是沉痛的教驯[1]。因此,生物污染的防范对策,从文化的视角看,关键是要改变科研取向,把科研重心转移到本地物种的选肓优化和利用上。只要作好这样的科研转型,同时又得到各民族本土生态知识的储备和支持,就完全可以做到投入小而效益大,并能将生物污染的危害消除在萌发之前。这样的科研取向转型,同样也需要改变科研思路,树立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
以下实例足以证明,立足于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选用本地土著物种比引进外来物种更有利可图、生态负作用更小。只要把握住生物污染防范这一关键时期,新的生物污染完全可以得到根本性的控制。
贵州省金沙县八一村,原生植被是侧柏科、桧科、壳斗科和桦树科等乔木的混交林。上世纪50年代原生植被被破坏后,强行开垦种植旱地作物。80年代承包到户后,才开始着手恢复森林植被,但在恢复的过程中,科研部门与当地乡民爆发了剧烈的争执,科研部门坚持引入柳杉、华山松等外来树种,而当地乡民则坚持要种植当地已有的柏树,青杠、喜树,酸草树等本地土著树种,结果证明本地树种在当地的存活率和积材量都比外来树种好,外来树种则是在科研部门和当地乡民的协同帮助下才能种植成活。而且外来树种还会抑制当地草本和灌木的生长,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并存不利,因此为引进外来物种而展开科研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对恢复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必要性并不大。集中科研力量发掘利用本地物种反而更具科研价值和经济效益,而且也能兼顾到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
贵州省麻山地区在改土归流前本身拥有多样化纤维作物资源,如棕榈、构树皮、木棉、火草等都是当地苗族居民传统衣作原料和绳索原料。明清时期仅仅是出于统一税收物品的需要而强制推行麻的种植,并由此而诱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问题,在引进麻的过程中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帮助麻在新生态环境中度过再适应难关。今天反思这一过程,发现这样的科研投入在经济上并不划算,在生态维护上有弊无利[2]。如果把科研力量用在当地纤维作物的选育上,无论是构皮还是木棉同样可解决当地的经济发展问题,也能更好地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因为这些本地的土著纤维作物大多数是木本和藤本植物,收割纤维时都不需要破坏植被,也不需要翻耕土地,可以成功地规避当地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应当特别指出的是,随着我国封山育林政策的执行和造纸原料的日趋匮乏,我国不得不仰仗进口原木填补造纸原料的匮缺。
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构皮、木棉、棕榈可以在不适宜于耕种的岩缝中生存的土著纤维植物,完全可以做到造纸原料基地的建设与粮食不争地,造纸原料的利用地又能与森林生态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