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导练: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VIP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导练: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学习目标 1.了解鲍照及其诗文。2.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海拾贝】 王昭君 鲍 照 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 霜 赏析 昭君死后,消息传开。“怜其远嫁”竟成为后代多数诗人咏唱昭君出塞的主题思想。该诗就流露出这种伤感之情。诗中描述了昭君在边塞的悲凄生活:“绝”“惊”“咽”形象逼真地描写出冷霜之中、月光之下昭君思亲盼归的孤独寂寞形象。读后令人嘘叹不已。 【文本卡片】 一、作者简介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东晋末年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做过几任小官。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其诗风雄健奔放,在当年就颇负盛名,特别是对唐代的作家李白产生过重大影响。除《拟行路难》外,《梅花落》也是鲍照乐府诗的一首名作。鲍照的辞赋以《芜城赋》最为传诵,它历来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但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当首推《登大雷岸与妹书》。 二、背景简介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基础荟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酌酒(  )  ②踯躅(  )③鲍照(  ) ④拟行路难(  ) 2.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举杯断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吞气踯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学文化知识。 鲍照,________文学家。最为传诵的辞赋是________。《拟行路难》是一首________诗。 【要点突破】 一、整体把握 1.划分下列诗句的停顿(用“/”线)。 (1)泻 水 置 平 地 (2)各 自 东 西 南 北 流 (3)举 杯 断 绝 歌 路 难 (4)心 非 木 石 岂 无 感 (5)吞 声 踯 躅 不 敢 言 2.默写。 (1)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吞声踯躅不敢言。 二、细部探微 3.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4555046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