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学]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2011
发动机原理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本章目的:了解换气过程的情况,分析影响充气量的因素,寻找提高充气量的途径。 §2.1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作用:尽可能排除缸内废气并充入尽可能多的新鲜工质。每循环进入气缸的新鲜工质量。 对性能影响:影响到汽车的经济性、排放、噪声及乘坐的舒适性等。 要求:尽可能合理地延长换气时间:发动机换气过程包括排气过程和进气过程。理论上进排气各占180°(合计360 ° )曲轴转角。 实际上由于发动机转速高,一个行程的历时只有 60/5600*2=0.0054s, ∵时间短→充气不足,排气不净→ Pe↓。 ∴要尽量延长进、排气时间(换气过程),即扩大进、排气的曲轴转角。 组成: 从排气门开启--进气门关闭的整个时期,约占410o~480o曲轴转角。一般分作自由排气、强制排气、进气和气门叠开四个阶段。 配气定时(配气相位)图 进、排气门开、关的曲轴转角时刻称为配气定时(相位),用相对上、下止点的曲轴转角的环形图来表示则称为配气定时图。 主要阶段及特点如下: 配气定时(配气相位)图 1、排气提前角γ=30°~80 ° :从排气门打开到下止点这段曲轴转角。 作用:①在活塞上行时排气门有足够大的开启面积,减小排气阻力; ②减小活塞上行时的阻力(强制排气损失-负功);合理匹配可以减小泵气损失。 ③高温废气迅速排出可减小发动机热负荷; 2、排气迟闭角δ= 10 °~35 °:从上止点到排气门完全关闭这段曲轴转角。 作用:利用压力差和废气流惯性尽可能排净出废气。 3、进气提前角α=0 °~40 °:从进气门打开到上止点这段曲轴转角。 作用:在活塞下行时进气门有足够大的开启面积,新鲜工质可以顺利流入气缸; 冷却燃烧室壁面以降低Ta提高充气效率。 4、进气门迟闭角β=40 ° ~70 ° :从下止点到进气门关闭这段曲轴转角。 作用:利用高速气流的惯性和压力差在下止点后继续充气,增加进气量。 5、气门叠开δ + α :由于排气门的迟闭和进气门早开,存在进、排气门同时开着的现象,称为气门叠开。 作用:扫气作用清除残余废气,减小残余废气系数; 降低高温零件的温度(即减小残余废气系数、降低Ta提高ηv) 但要保证不应产生废气倒流现象。 δ + α范围:增压发动机可达 80 °~160 °; 非增压发动机一般为20 °~80 °。 式中 K——绝热指数; R——气体常数[N.m/(kg.K)]; T——气体的绝对温度(K)。 当Tr=700~1100K时,可达500~700m/s。 Ⅰ初期(超临界期)废气流量与排气管内压力无关,只决定于气缸内气体的状态和气门有效开启面积。 Ⅱ中期:随着废气排出、缸内压力的下降排气流动转入亚临界状态,此时废气流量决定于气缸内和排气管内的压力差。 Ⅲ结束:某一时刻,气缸内压力=排气管内的压力时,则自由排气阶段结束。 特点:自由排气阶段排出废气量与转速无关,时间虽短但占60%以上。 自由排气结束的标志为:Pb=Pr;在Pr=C,Tr=C,Vr=C 2、强制排气阶段:克服排气系统阻力活塞强制推出废气。 (二)、进气过程180 ° + α +β≈220 ° ~390 ° 作用:活塞下行、缸内容积增加、缸内压力下降、环境压力-缸内压力进气系统阻力,吸入新鲜工质。 特点:初期缸内容积增加、压差不足不进气,进气系统压力急剧下降。 压力下降到压差=进气阻力后压力几乎不变。 进气损失→X 三、换气损失 自由排气损失→ W; (W+X+Y) 排气损失 强制排气损失→ Y。 (X+Y-d)的面积称作泵气损失 W:自由排气损失:由实际循环线外侧、理论循环线内侧、Va的平行线所组成的面积,在计算指示功时不记录此部分面积。是实际循环相对于理论循环损失的部分,仅作为换气损失而不是泵气损失的组成部分。 Y:强制排气损失,由排气线、实际压缩线和P0线组成的面积。是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损失的一部分,也在实际循环中作为负功,是换气损失也是泵气损失。 X:进气损失:进气线、压缩线、P0线组成的面积。是换气、泵气损失的组成部分。 在所有损失中排气损失为绝大部分,因此适当匹配排气提前角,使得W+Y的面积最小可以降低换气损失,从而提高发动机的性能。 §2.2 四行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一、充气效率定义: 充气效率: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工质量(m1)与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工质量(ms)的比值。 测量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