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正常垂体MRI表现PPT
正常垂体MRI表现的研究; 正常垂体MRI改变 ;垂体MR影像学特点;1.1 胚胎时期正常垂体腺组织与MRI特点;34早产儿垂体:垂体撑高信号,上缘上凸;;2.儿童期,垂体上缘以平坦型多见,男女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垂体高径在3—5岁为(3.9±0.3)mm,5—10岁为(4.2±0.5)mm,表现在3—10岁年龄段垂体高度与年龄呈良好正线性增长关系(r=0.73,P0.001)。Elster等观测到在小于12岁组中,无垂体高度超过6mm,男女两性垂体大小和形态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存在。一般认为此期垂体高度不应超过7mm,如果垂体高度达8mm以上,应考虑垂体微腺瘤和垂体增大诊断,儿童期垂体增大多伴有性早熟发生。肥胖儿童垂体高径略大于正常人平均水平,发生垂体增生和垂体微腺瘤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3 . 青春期正常垂体MR形态特点 青春期垂体明显增生肥大,尤其是高径增大,同时垂体上缘上凸。在女性中表现更为明显。Elster等观测到13—18岁腺垂体高径在男、女性分别为5.53±2.20mm、5.73±3.06mm,宽径分别为15.06±3.35mm、15.94±4.97mm,前后径分别为9.06±2.83mm、9.42±2.62mm,男女间垂体高径有显著性差异,青春期女性垂体高度可达7—10mm,但无一例超过10mm,男性青春期明显比儿童期或成年早期大,大无一例超过7mm,在20岁左右,女性垂体明显大于男性(P=0.004)。Koichi等观测到青春前期-青春期垂体前叶呈突发生长,尤以女性为明显,男女间垂体高度有显著性差异,而垂体后叶在该期却无突发式生长现象,且该期女性垂体后叶体积均直逼男性小,这一点与Tanano观测结果相同。;4. 青春期男性垂体仅21%上缘突出,垂体形状无明显改变,相反在女性却有明显形态变化,女性11—20岁组中53%上缘上凸,25%在矢状截面上接近圆形或球形,因此推测在女性青春期圆形或球形垂体为功能其表现。青春期女性垂体比男性及女性其它年龄组明显上凸,球星垂体在青春期女性中为正常现象,可不告诉临床排除垂体微腺瘤。球形垂体很少在男性或女性其它年龄组中出现,如若出现则应进一步检查。;5.正常成人垂体MR影像特点 正常成人垂体前叶为等信号或者
低信号,腺垂体前后径男、女性分别为(10.43±1.52)mm、(10.78±1.12)mm,女性腺垂体宽径、前后径和高径都大于男性,且男女间宽径、高径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Elester报道基本一致。垂体矢状高径在女性均小于9mm,男性均小于8mm,这与Suzuki报道相符。Tsunoda等发现,腺垂体的高径在20—29岁年龄段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但对女性而言,在50—59岁的年龄段内,腺垂体的高径有一个再增加的过程,他认为,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年龄因素使血循环中的类固醇下降而促性腺素是否增加的结果,而男性则没有这个变化过程。Dinc等发现腺垂体高径、宽径、前后径与妊娠时期成线性正相关(r=0.94,P0.00001),在分娩3天时腺垂体体积达到最大,高径可达10.2mm,以后其大小、形态在6个月内逐渐恢复正常。 ; 成年男女性垂体上缘平坦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凹陷型和隆凸型,但各型比率随年龄而有波动,妇女性波动范围大于男性,在10-20岁之间,隆凸型比率呈上升过程,其后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凹陷型变化与隆凸型正好相反,呈缓慢下降过程,其后 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20岁左右男\女隆凸型比率最大,凹陷型比率最低,此后二者逐渐发生相反方向变化,即隆凸型比率越来越低,凹陷型比率越来越高,二者的走势图有一个交叉,男性发生在30—40岁之间,女性则发生在40—50岁之间,说明女性由隆凸型向其他类型转变要比男性慢,女性在30—50岁之间,其隆凸型的比率明显高于男性,而在60岁以后,凹陷型的比率亦明显高于男性,在50—60岁年龄段中,男性平坦型的比率明显高于女性,在60岁以上组,女性凹陷型居多,而男性平坦型居多。Dine等发现处于妊娠和分娩期的女性,其垂体腺多呈隆凸型改变,其中以分娩后3天为最明显。; 垂体柄从视交叉至鞍隔一段形态接近“V”形,表面光滑。在视交叉、鞍隔部位垂体柄横径分别为(3.25±0.56)mm、(1.96±0.4)mm。正常垂体柄的位置并非都居中,偏右及偏左各占1.9%和3.9%,位于正中者占94.2%,说明垂体柄的偏离不能作为微腺瘤的主要依据。
; 垂体后叶新月形占45.31%,椭圆形占21.88%,圆形占10.93%柱形占9.38%,逗号型占6.25%,不规则形占6.25%。垂体后叶高径在男、女性分别为(3.89±1.17)mm、(3.76±1.54)mm,前后径分别为(2.21±0.96)mm、(1.94±0.95)mm。垂体后叶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