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EddieBHurst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最新考纲] 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考点突破 能力培养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温故串知 重温教材 夯实基础 一、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成分 (1)含量约90%的是水,约7%~9%的是 ,约1%的是 。 (2)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 、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 二者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 含量较高。 蛋白质 无机盐 各种代谢废物 蛋白质 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功能 1.理化性质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左右。? 2.功能 内环境是 的媒介。 37 ℃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三、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 作用,使各个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状态叫做稳态。 2.实质: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 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3.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贝尔纳观点: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 的调节。 (2)坎农观点:在 和 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现代观点: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 。 调节 器官、系统 相对稳定 理化性质 神经系统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免疫 必要条件 考点突破·悟法提能 核心归纳 重点突破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析 考点一 剖析考点 1.外界环境、内环境、细胞内环境的区分 2.内环境的成分 (1)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 ①吸收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③其他物质:激素、抗体、组织胺、递质、纤维蛋白原等。 (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 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蛋白、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与复制和翻译有关的酶、消化酶等。 【典例1】 (2014·云南玉溪一中期末)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呼吸酶、乳酸、CO2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D 误区1 误认为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 点拨: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误区2 误认为体内液体=体液 点拨: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体液。 误区3 误认为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 点拨: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走出误区 【跟踪演练1】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⑤胃中的牛奶 ⑥口服的肠道中的抗菌药物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 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②③⑦ B.①②③⑦ C.①②③⑦⑧ D.①②③⑥⑦⑧ A 考点二 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机制分析 剖析考点 1.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 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能力大小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调节机制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基础 稳态调节 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 内涵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失衡分析 (1)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理化性质失调: 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③体温失调——发热。 (3) 【典例2】 (2015·天津调研)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图,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大学生身心适应情况与忧郁程度之相关研究-心理健康与谘商辅导组.PDF
- 大学生创业导引清华大学出版社李北伟编着.PPT
- 大学生知识竞赛策划书-土木工程学院-北方工业大学.DOC
- 大学生创业的过程和阶段划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讲堂.PPT
- 大学生心理资本量表编制及其相关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与发展期刊.PDF
- 大尺寸复杂形状组合测量系统的全局标定与多视数据融合-自动化学报.PDF
- 大数据与小数据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探讨-中国社会学网.PDF
- 大数据互联互通大数据价值管理发展策略-企业网D1Net.PDF
- 大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DOC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上海交通大学大气污染控制课题组.PDF
-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集成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数学网络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与教学效果提升策略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策略训练与效果提升策略实践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基于人工智能的初中历史课堂学习困难学生历史素养培养路径优化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历史解释能力培养与初中生历史素养提升的关联性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资源智能推荐冷启动问题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分析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教育大数据安全审计与监管在人工智能教育中的应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