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断与合理用药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断与合理用药PPT

* 6. 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2%~3%)进行鼻腔雾化、冲洗,刺激鼻黏膜黏液纤毛活性并增加清除速率、改善鼻腔局部微环境,缓解患者鼻部不适症状。 另外,部分中药对于改善慢性鼻-鼻窦炎的症状有一定效果,可作为辅助治疗。 应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中药。 * * * * * * * * * * * * * ARS局部症状:ARS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脓涕、头痛、嗅觉减退或消失及视功能障碍等。若脓涕、鼻塞、头痛等ARS症状和体征持续或者无明显改善超过10天以上,严重程度持续超过3~4天,病情恶化或好转后又加重超过3~4天,则有可能是ABRS。 * * 抗菌药物和激素治疗是ARS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其他治疗包括鼻部减充血药、鼻腔冲洗、抗组胺药物治疗、黏液促排剂、免疫调节剂、细菌溶解剂及中医中药等。 * * 表3 中抗菌药物是依据治疗效能排序,可作为抗菌治疗时药物选择优先的参考。 * * * * * * * * * * * * * 抗菌药物和激素治疗是ARS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其他治疗包括鼻部减充血药、鼻腔冲洗、抗组胺药物治疗、黏液促排剂、免疫调节剂、细菌溶解剂及中医中药等。 * 鼻用糖皮质激素具有收缩肿胀黏膜、抗炎抗水肿的作用,利于鼻窦通气和引流,是急性或慢性鼻-鼻窦炎的首选治疗药物。 * * * * * (七)用药注意事项 抗组胺药能清除或减轻皮试时皮肤的阳性反应,因此在做皮试前48h内不得使用。服用期间,避免驾驶、操作机器及高空作业。 对肺结核、伴有鼻部真菌感染和疱疹的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INCS。使用INCS时,应严格执行药物的推荐剂量,在控制症状的前提下,将药量降至最低;维持治疗时,建议一日早晨一次给药;对用药疗效及时进行评估并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 鼻用减充血药应采用间断给药,两次给药时间大于4h,连续用药不得超过7d。萎缩性鼻炎、鼻腔干燥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高血压、冠心病、甲亢、糖尿病、闭角型青光眼及儿童等慎用。 * 鼻用喷剂的正确使用方法: 轻轻摇匀喷瓶; 头微低下; 右手拿瓶喷左鼻孔,将喷口刚好伸入鼻腔,稍微转向外侧壁,喷雾1~2次; 左手拿瓶喷右鼻孔,重复上述步骤; 喷鼻时避免用力吸气。 * 滴鼻液的正确使用方法: 使用滴鼻液向鼻腔滴药时,滴管头不要触碰鼻部,以免污染药液。 滴鼻时取鼻部低于口、咽部的体位,如仰卧于床,头向后伸,鼻孔朝上,或取坐位头尽量后仰,这样可避免药液流入咽部而导致的口干、口苦。 滴药后,应保持滴药时的姿势3~5分钟,并轻压两侧鼻翼3~4次,使药液与鼻黏膜充分接触,恢复正常体位,使多余药液自前鼻孔流出。 * 复习思考题 解释下列概念 变应性 ⑴ 变应性鼻炎; ⑵ 轻度间歇型AR; ⑶ 中-重度持续型AR; ⑷ 变应性敬礼; ⑸ 变应性黑眼圈; ⑹ 变应性皱褶; ⑺ 第1代口服抗组胺药; ⑻ 新型抗组胺药物; ⑼ 鼻用糖皮质激素(INCS); ⑽ 白三烯受体拮抗药(LTRA) * 复习思考题 变应性 AR的阶梯治疗方案是什么? 第2代抗组胺药用于AR治疗的特点有哪些?常用哪些药物? AR的治疗药物主要有哪三大类? 鼻用减充血药的使用间隔及疗程? 鼻用喷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滴鼻液应如何使用? * * * * * * * 听觉生理中,外耳:收集声源、扩能;中耳:增效扩能;内耳:感音换能。 * 中耳炎是耳部最常见炎性病变。病变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好发于儿童,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则可能导致中耳结构破坏及功能受损,引起听力下降,严重者可致耳聋。 * *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的病因学说主要有: ⑴咽鼓管功能障碍; ⑵细菌或病毒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⑶引起中耳黏膜水肿的免疫反应,最终可造成中耳负压,引起中耳分泌功能亢进; ⑷其他可能因素包括被动吸烟、居住环境不良、哺乳方法不当、腭裂等。 * 分泌性中耳炎: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功能,控制感染,以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 * 注意事项:由于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非特异的反应,不主张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鼓膜充血也不应该作为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征。鼻用减充血药及抗组胺药在没有过敏因素存在时,使用是无效的。 *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致病菌主要通过:通过咽鼓管、外耳道及血行感染三个途径进入中耳引起脓性感染。 咽鼓管途径: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当的捏鼻鼓气、擤鼻、游泳及跳水等。 * 2、耳痛:穿孔前剧烈,波动性跳痛或刺痛。为本病的早期症状。鼓膜自发穿孔或通过切开等处理使脓液排出后,庝痛顿减,全身症状也随之改善。在婴幼儿常哭闹不安、拒食。 * * * * *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按病理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