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职业健康教育培训课件PPT
职业健康与安全生产培训
;目录;什么是职业病;
工作相关疾病
工作相关疾病,又称为工作有关疾病,泛指一切与工作有关联的疾病、伤害等健康问题。
工作有关疾病不属于我国法定的职业病范围;工作相关疾病与职业病相比,有四个特点:
(1)职业性危害因素是该病发生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因素;
(2)职业性危害因素影响了健康,从而促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
(3)通过控制和改善劳动条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
(4)控制消除职业性危害因素后不能消除该疾病的发生。
;;(二)职业性皮肤病(9种)
1.接触性皮炎2.光接触性皮炎3.电光性皮炎4.黑变病5.痤疮6.溃疡7.化学性皮肤灼伤8.白斑9.根据《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
(三)职业性眼病(3种)
1.化学性眼部灼伤2.电光性眼炎3.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三硝基甲苯白内障)
(四)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种)
1.噪声聋2.铬鼻病3.牙酸蚀病4.爆震聋
(五)职业性化学中毒(60种)
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等共60种;(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7种)
1.中暑2.减压病3.高原病4.航空病5.手臂振动病6.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伤7.冻伤
(七)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
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等
(八)职业性传染病(5种)
1.炭疽2.森林脑炎3.布鲁氏菌病4.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等
(九)职业性肿瘤(11种)
1.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2.联苯胺所致膀胱癌3.苯所致白血病4.氯甲醚、双氯甲醚所致肺癌5.砷及其化合物所致肺癌、皮肤癌等
(十)其他职业病(3种)
1.金属烟热2.滑囊炎(限于井下工人)3.股静脉血栓综合征、股动脉闭塞症或淋巴管闭塞症(限于刮研作业人员);10;构成《职业病防治法》所称的职业病,必须具备四个要件:
A、患病主体必须是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体经营组织的劳动者;
B、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C、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
D、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
在上述四个要件中,缺少任何一个要件,都不属于本法所称的职业病。
有的人虽然患有职业病目录中的疾病,如白血病、肺癌等,但不是在职业活动中引起的,因此,不属于法定职业病的范畴。
;形成劳动关系;职业禁忌症;常见职业禁忌症
粉尘:肺结核、肺病、伴肺功能损害的疾病
苯系物:贫血及凝血障碍疾病
噪声:听力损失、耳聋、高血压、心脏病
高温:高血压、糖尿病等
有毒有害岗位:未成年人、孕妇;;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条件或要素,统称为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有害因素是导致职业性损害的致病原,其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有害因素的性质和接触强度等。职业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
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
(2)物理性有害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高低气压等),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电离辐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射线等);
(3)生物性有害因素: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及某些植物性花粉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职业心理紧张、体内个别器官或系统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如太阳辐射)、厂房建筑或布局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如通风不良、采光照明不足、有毒工段和无毒工段在同一个车间内)和作业环境空气。; 物质的状态大致有:固体块状、整体液体、气态,还有粉尘、烟、雾和蒸气。一般来说,处于固体块状和整体液态的毒害物质,当没有外力作用时,只有人体主动接触它才会引起接触,而且也仅限于皮肤接触,这种状态的毒物危险性比较小,主要是作用于皮肤,所以接触时做好皮肤防护就可以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误食,误食毒物可经消化道侵入体内,这种状况多为意外事故。
然而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