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蜀学思想研究Thought of Su school.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三苏蜀学思想研究Thought of Su school

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三苏蜀学思想研究 作 者: 叶平 年 级: 二oo二级 专 业: 中国哲学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哲学 导 师: 刘文英教授 南开大学哲学系 二oo五年四月 内容提要 三苏蜀学是指北宋巾后期以苏洵、苏轼、符辙父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术派别。 它产生于宋代古文运动兴起、儒学复兴的大潮巾,因此继承了占文运动的很多特 点,思想上主要表现为疑注疏之学、尊史、擅长古文等。同时蜀学也浸染于蜀地 的学术传统以及民风,学术比较博杂。 北宋时期社会转型,平民士人崛起,自F而上开始了一场儒学复兴运动,儒 学复兴以古文运动为开端,发展到北宋中期的时候,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术趋 向,形成了王安石新学、二程洛学、苏氏蜀学、司马光朔学等学派。在这几个学 派中,王安石新学多谈道德性命、二程洛学提出“天理”的概念,主张理就是性, 要穷究性理之道;这两个学派都有想要构建本体、超越传统儒学的想法。但三苏 蜀学则坚持了传统儒家的特征,而对新学、洛学多有批评。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为三苏“以情为本”的思想。传统儒家思想重视人情、主张以“礼”来调适 人情。但新学重法而不重情,而洛学则主张用“理”来统情,重理而轻情。三苏 蜀学以人情为本,既反对王安石新学,也批评程颐洛学,认为他们都是“不近人 情”的。这是蜀学站在传统儒家的立场上批评新、洛等学派。其二表现在他们不 言性命,认为谈性说命没有意义。孔予关注人事、罕言性命,这也是儒家的传统。 其三,三苏尊史,而新学、洛学贬低史学。史学是儒家的学术传统,三苏尊史, 显示他们是比较正统的儒学,而新、洛学轻视史学,这是他们的学术不合传统儒 家的地方。 苏氏蜀学兼收释、老、纵横之长,但又以儒家统御各家,希望吸取异学以丰 富儒家思想。苏氏包容异学,还提出了一种主兼容、讲宽弘的“大全之道”。这 种大全之道不光是学术意义上的,也具有政治含义,那就是主张宽容异见、包容 异己,而不要党同饯异、独断专行。“大全之道”的思想是二苏在经历了熙、丰 变法以及几十年党争之后的反思。 苏轼、苏辙晚年用功于治经,作《书传》、《易传》、《春秋集解》等,他们二 人治经学的一部分原因是反对王安石新学。王安石变法对诸家学派的刺激都很 大,就苏氏而言,他们从早期有志变革的立场上退缩,_成为王安石变法以及王安 石新学的反对者。后来,苏轼、苏辙决心自作经传,以推翻新学的《三经新义》, 动摇新学的根基。三苏的学术,与当时儒学复兴、熙、丰变法有很大关系,在研 究三苏蜀学时不可不注意这个问题。 一般观点认为,三苏只是文辞之士而己,其学术并没有太多的思想意义。这 种看法并不全面。实际上,三苏蜀学是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 研究三苏本身有意义,还能从三苏蜀学入手,在苏氏与各家的矛盾冲突中对比他 们之间的异同,因而获得~种新的视角,得以上窥宋学之源,使宋代儒学的发展 脉络变得更清晰。 关键词: 三苏蜀学 古文运动 儒学复兴 以情为本 大全之道 Abstract TheSu’S Schoolrefers scholar矗nlotIsof Shu tothe Suxun.Suzshi.andsuzhe’S of family.It themovementrenaissanceofConfucianismin appearedduring Song maincharacterofthisscholariS their old period.The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enwofei8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