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效性研究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nsmission Channels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pdf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效性研究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nsmission Channels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效性研究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nsmission Channels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内窖提要 内 容提要 本文主要围绕着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特点、传递效应及如何更有效传递货币政策 这一论题展开论述的。 首先通过对西方现有的货币传递理论的简要概述,得出结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体系 下,中央银行从操作政策工具到实现最终政策目标的过程,是一个由多种经济变量共同 作用的过程,多种经济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着货币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结果。正是 由于多种经济变量的关联性,使得货币政策传递存在多渠道,形成了一个由多种渠道相 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渠道网络。其中任一渠道只是网络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 分。而本文所论及的信贷渠道是中国货币政策传递渠道中的一个主要方面。文中对西 方信贷渠道论产生的背景、传递机制、主要内容及实证检验方法的系统论述,目的是进一 步得出结论:在不同国家的不同经济时期,其经济体制的特点不同,经济运行机制、运行 状态不同,不同的经济变量与其他经济变量的关联方式、关联程度不同,它对其他各种变 量的影响作用不同,因此,不同的传递渠道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不同经 济条件下,其传递的功能作用不同,所占据的主导地位不同。西方信贷渠道论突破性的 进展也是在美国经济出现“滞账”困境,联储采取紧缩货币政策,而紧缩货币政策进一步 加剧了这种“滞胀”,各经济学流派难以解释和解决这一问题时,信贷渠道论者通过理论 和实证得出银行信贷具有扩大紧缩经济负面作用的结论,从银行健全状况,特别是从银 行信贷供给行为解释和说明了这一时期的经济现象,信贷渠道论才得以发展。西方国家 在金融中介机构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各种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作为传递货币政 策渠道的银行信贷重新受到重视,并认为其在现实条件下仍然是一条具有特殊机制、功 能、效应的政策传递渠道。而在我国目前金融机构体系仍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融资渠道 仍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情况下,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更应重视对货币政策的银行 信贷传递渠道及其信贷供给行为的研究。 本文在论述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及其信贷供给行为的过程中,力图用历史事实客 观地描述信贷渠道传导的特点及效果,并对这些特点和效果进行总结归纳,证实目前在 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过程中存在宏观面和微观面的问题。宏观面的问题突出地 【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榘道有效性研究 表现为信贷渠道传导的基础市场不完善,特别是利率传导机制不完善无法实现利率传导 效应与信贷渠道传导效应的互动作用,因而更谈不上西方信贷论者得出的结论即信贷渠 道本应是在利率渠道传导基础上起加强和补充的作用;微观面的问题主要反映于商业银 行信贷资金供给行为方面,一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豆创新倾向性、软 预算约柬、扭曲的委托代理关系及从众行为、机会主义等等的弊端扭益了信贷渠道正常 传递货币政策的传递效应;另一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运行方式导致信贷资产单一性 强、波动性大、顺货币政策倾向性强、风险性大,严重阻碍信贷渠道合理传递货币政策的 效果。特别是近年来引入的统一授信制度的实施,由于缺乏有效的银行信息共享机制和 商业银行系统监督机制及信贷运行的激励机制,使本应很好的约束制度没能在我国信贷 体制的运行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被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钻了缺乏监督的空子产 生了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信贷渠道宏观面和微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在最后两章中提出首先在 信贷资金运行机制方面应建立银行间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统一授信制度,通过模型设计, 在不同假设前提下,得出结论证实统一授信制度可以有效硬化企业预算,并能促使银行 系统改善信贷供给行为,但需建立有效地银行系统内的信息共享机制、监督机制和信贷 资金运行的激励机制,同时构建信贷退出机制、完善信贷决策机制并改革现有信贷管理 体制,实现信贷业务重组与流程再造。其次,应改变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信贷资产单一 性问题,实现信贷资金供给多元分散化,提出规范发展房地产信贷业务,有效稀释工商业 信贷存最不良资产,通过模型证实房地产资产每增加20%,高风险权重资产可降低12. 5%,而银行资本比率可上升1.25个百分点。对信贷渠道宏观面的问题提出完善信贷渠 道传导机制的基础市场,其中包括存款准备金市场的完善、货币市场的完善及资本市场 的完善,使信贷渠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enwofei8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