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常见病的防治技术演示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通用的PPT课件演示文稿幻灯片医学教育策划

肝片吸虫病 肝片吸虫病是牛、羊最主要的寄生虫之一,人和其它畜禽均能感染。肝片吸虫体扁平,外呈叶片状,从胆管中取出时呈棕红色。本病能引起急性或慢性珠肝炎和胆囊炎,并发生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不良,尤其对幼畜危害相对严重,发育不良或引起大批死亡。 (一)临床症状 夏未和秋季发病率较高。病初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腹泻。可视粘膜苍白,严重贫血,逐渐消瘦,生长发育弛缓,病畜被毛粗乱,眼脸、胸腹下水肿。腹泻,粪便呈粥样,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病畜极度衰竭而发生死亡。 (二)病理变化 肠壁和肝组织损伤,肝肿大,肝包膜上有纤维素沉积,引起慢性胆襄炎,慢性肝和贫血。 (三)诊断要点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粪便及剖解等综合进行判定。 (四)预防与治疗 1、注意动物饮水和饲草卫生,定期对圈舍消毒和动物进行驱虫。 2、硫双二氧酚,牛每公斤40-60毫克,猪羊每公斤80-100毫升,鸡每公斤150-200毫克  谢 谢 大 家 !    恶性卡他热 1、定义 恶性卡他热又名恶性头卡他,是牛的一种致死性淋巴增生性病毒性传染病,以高热、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的粘脓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 2、病原 本病病原为狷羚疱疹病毒I型,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丙。 病毒粒子主要由核芯、衣壳和囊膜组成。双股线状DNA。 病毒存在于病牛的血液、脑、脾等组织中,在血液中的病毒紧紧附着于白细胞上,不易脱离,也不易通过细菌滤器。 细胞培养物病毒生长产生核内包涵体及合胞体。病毒可适应于鸡胚卵黄囊。 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不能抵抗冷冻及干燥。 较好保存方法是将枸橼酸盐脱纤的含毒血液保存在5℃环境中。 但也有报道,适应于卵黄囊的病毒,将卵黄囊贮存于一10%,经8个月后仍可复制此病。 3、流行病学 自然情况下主要发生于黄牛和水牛,其中1—4岁的牛较易感,老牛发病者少见。 绵羊及非洲角马可以感染,成为病毒携带者。 本病在流行病学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不能由病牛直接传递给健康牛。一般认为绵羊无症状带毒是牛群暴发本病的来源。 据报道,狷羚在非洲也可带毒传播本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更多见于冬季和早春,多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性。多数地区发病率较低,而病死率可高达60%~90%。 4、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4—20周或更长,最多见的是28~60d,人工感染犊牛通常10一30d。 最急性型、消化道型、头眼型、良性型及慢性型等。 头眼型认为最典型,在非洲是常见的一型。在欧洲则以良性型及消化道型最常见。这些型可能互相混合。 最初症状有高热稽留(4l~42℃),伴有鼻眼少量分泌物,发生各部黏膜症状,口腔与鼻腔黏膜充血、坏死及糜烂。 每一典型病例,眼部症状,炎症. 炎症蔓延,则牛角松离,甚至脱落。 体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 初便秘,后拉稀,排尿频数,有时混有血液和蛋白质。 母畜阴唇水肿,阴道黏膜潮红、肿胀。 有些患牛发生神经症状。 最急性型,病程短至1-3d,不表现特征症状而死亡。 消化道型常取死亡的结局。 头眼型常伴发神经扰乱,预后不良。 一般病程为4—14d,病程轻微时可以恢复,但常复发,病死率很高。 5、病变 最急性病例没有或只有轻微变化,可以见到心肌变性,肝脏和肾脏浊肿,脾脏和淋巴结肿大,消化道黏膜特别是真胃黏膜有不同程度发炎。 头眼型以类白喉性坏死性变化为主,可能由骨膜波及骨组织。喉头、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充血,有小点出血,也常覆有假膜。 肺充血及水肿,也见有支气管肺炎。 消化道型以消化道黏膜变化为主。 脾正常或中等肿胀, 肝、肾浊肿,胆囊可能充血、出血,心包和心外膜有小点出血,脑膜充血,有浆液性浸润。 组织学检查,在脑、肝、肾、心、肾上腺和小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身体各部的血管有坏死性血管炎变化。 6、诊断 诊断根据流行特点、症状及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培养鉴定、动物试验和血清学诊断等。 血清学诊断有病毒一血清中和、补体结合、间接免疫荧光、琼脂扩散、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近年来有人应用DNA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确诊本病。 本病有时与牛瘟、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口蹄疫、牛蓝舌病等可能混淆,应注意鉴别。 7、防制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有人曾应用皮质类固醇类(如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抗生素(如苄苯青霉素静脉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肌肉注射),点眼药(如阿托品溶液、倍他米松新霉素混合液)治疗,有一定疗效。 控制本病最有效的措施是,立即将绵羊等反刍动物清除出牛群,不让与牛接触,同时注意畜舍和用具的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