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干旱监测与评价技术的发展及其科学挑战-地球科学进展.PDF

干旱监测与评价技术的发展及其科学挑战-地球科学进展.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干旱监测与评价技术的发展及其科学挑战-地球科学进展

第26卷 第7期 地球科学进展 Vol.26 No.7 2011年7月 ADVANCESINEARTHSCIENCE Jul.,2011 文章编号:10018166(2011)07076316 干旱监测与评价技术的发展及其科学挑战 1,2 2 3 2 张 强 ,张 良,崔显成 ,曾 剑 (1.甘肃省气象局,甘肃 兰州 730020;2.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 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20; 3.吉林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吉林 长春 130062) 摘 要:由于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加剧,干旱灾害对全球粮食、水资源和生态安全及人类可持续发 展的威胁日益突出,对干旱决策服务和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干旱监测预警、影响评估及 应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在系统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了对干旱气 候、干旱和干旱灾害的科学认识,归纳了干旱气候、干旱和干旱灾害的成因及其主要特征,系统分析 了国际上干旱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各种干旱指数的主要特征和相互关系。从科学发展趋势和 更好满足社会服务需求角度,思考了干旱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科学挑战及未来科学发展途径。 关 键 词:干旱灾害;监测预警;干旱指数;水分循环;干旱观测系统 中图分类号:P426.616   文献标志码:A 效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加之人口迅速增加及工业 1 引 言 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活、工业和城市用水均 全球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分布十分广泛,占陆地 显著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加剧了干旱 面积的30%以上。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总面 化趋势[5]。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加 积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干旱半干旱气候 剧,干旱灾害对全球粮食、水资源和生态安全及人类 [4] 区生存条件脆弱,生存环境艰苦,极大限制了人类的 可持续发展的威胁日益严峻 ,已成为媒体“曝光 生存空间。 率”最高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2009年春季的北方 全球有45%以上的土地受干旱灾害威胁,干旱 特大干旱和2010年春季的西南特大干旱更是牵动 灾害每年给世界造成的经济损失逾数千亿美元。历 全国上下。 [1,2] 史上,干旱灾害曾给人类造成了巨大危害 。重 在近年我国应对重大干旱事件过程中,从科学 大干旱事件甚至影响到人类文明进程和朝代更迭, 水平、技术能力、管理体制、响应机制、应急决策和社 如著名的古罗马文明、玛雅文明等许多灿烂文明就 会保障等方面均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对干 [3] 曾毁于重大干旱事件 。事实上,人类文明发展史 旱成因解释含糊其辞,对干旱发生和结束时间难以 就是一部人类与干旱灾害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我国 准确把握,对干旱影响评估比较肤浅,干旱应对措施 降水分布极不平衡,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平均 针对性不强,甚至对干旱程度也无法客观判定。通 2~3年就发生1次严重干旱灾害,靠“天”吃饭的特 常习惯把干旱的罪魁祸首说成气候变暖,但又缺乏 征十分明显。而且,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用水 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如何及时、有效地监测预警和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