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作范文]血细胞计数培训课件最终
试剂质量检验部——王贺 血细胞的生成及分化 血液涂片的制备 推片技巧 良好血涂片的要求 血膜至少长25mm,至玻片两侧边缘的距离至少为5mm。 血膜边缘要比玻片边缘窄,且边缘光滑,适用于油镜检查。 血细胞从厚区到薄区逐步均匀分布,末端呈方形或羽毛状。 血膜末端无粒状、划线或裂隙。所有这些情况会使白细胞集中在这些区域内。 在镜检区域内,白细胞形态应无人为异常改变。通常,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抗凝血会造成白细胞形态的改变,如胞浆内形成空泡,核分解破裂等。应将抗凝血液保存时间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除部分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外,镜检区域内破损白细胞量应2%。 无人为污染。 瑞氏染色-姬姆萨( Wright’s-Giemsa’s)混合染色 瑞氏染色的染料配方浓度对细胞核着色程度适中,细胞核结构和色泽清晰艳丽,对核结构的识别较佳,但对胞浆着色偏酸,色泽偏红,对细胞浆内颗粒特别是嗜天青颗粒及嗜中性颗粒着色较差。 姬姆萨染色对胞浆着色能较好的显示胞浆的嗜碱性程度,特别对嗜天青、嗜酸性、嗜碱性颗粒着色较清晰, 色泽纯正,而对胞核着色偏深,核结构显示较差。 故采用以瑞氏染液为主,姬姆萨染液为辅的混合染色。 染色步骤 先用瑞氏染液将涂膜面充分覆盖; 稍等片刻再加姬姆萨染液2-3滴加减(根据涂片上细胞多少及增升程度酌情而定); 稍等1-2分钟后,再加磷酸盐缓冲液,加时应缓慢地一滴一滴加在涂片膜上,直至膜面上染色液形成表面张力而终止染色液加入; 染色30-40分钟; 分色:用自来水缓缓冲洗至少3分钟以上,待干,勿用滤纸吸干,以免滤纸纤维污染涂片。 血涂片检查的方法和程序 将血液充分混匀,尽早推成血片并染色。 先用低倍或高倍镜观察。了解血片染色和细胞分布情况、有无血小板或红细胞聚集(成串、成堆),尾部有无大型、成堆异常细胞等;继续用油镜在涂片厚薄适中处浏览血片,仔细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并估计其数量。如果观察结果与仪器报告相符,不需进行任何补充试验,即可按仪器测定的结果发出报告。 如为贫血或其他血液病患者,其红细胞数量及相关的指标(如MCV、MCH、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直方图或散点图出现异常,则着重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内涵物、着色性、大小一致性以及有无有核红细胞等。如有异常,应加以描述并报告。 正常情况下,在血片厚薄适中区域(每个红细胞彼此相互接触但双不重叠),每个油镜视野,约有血小板8~15个;或每10~30 个红细胞见到一个血小板。 血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 正常人的血液及造血器官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有一定的正常范围,不同血细胞及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有一定形态结构特点。 观察血细胞形态、数量及其比例的变化是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造血系统疾病,引起血细胞形态学的量和质的改变。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应包括外周血和骨髓两部分。外周血细胞改变往往反映骨髓病变的重要信息,有利于诊断。 外周血细胞的主要成分 白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 白细胞计数 WBC计数的正常范围:4.0~10.0×109/L; WBC正常限度以下: 轻度减少(4.0~3.0×109/L), 中度减少(3.0~2.0×109/L), 极度减少(2.0×109/L); WBC正常高限度以上: 轻度增多(10.0~20.0×109/L), 中度增多(20.0~40.0×109/L), 明显增多(40.0~80.0×109/L) 极度增多(80.0×109/L)。 白细胞分类 正常成人白细胞分类范围: 外周血中常见的五种白细胞 分叶核 细胞大小为10~15μm。 细胞核与细胞浆比率为1:3。 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 细胞核分叶,叶间有丝状连接,分为2~5叶。 核染色质聚集。 无核仁。 细胞浆染成淡粉红色,含大量特异性颗粒。 杆状核 细胞大小为10~18μm。 细胞核与细胞浆比率为1:1.5~1:2。 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 细胞核呈S形,C形,U形或分叶形,可见峡状染色质。 核染色质粗颗粒状聚集。 无核仁。 细胞浆丰富,染成粉红色;含大量特异性颗粒,罕见嗜天青颗粒。 分叶核与杆状核细胞的区分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所谓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它是指白细胞在细菌、病毒等抗原,在毒素的刺激下,造成的一种形态学变化。如胞浆内出现“毒性颗粒”、杜尔(Dohle)小体、空泡、脱颗粒以及胞质肿胀等现象;胞核出现固缩(pyknotic)肿胀等。检查这种变化,首先要制备厚薄适中,染色良好的血片。因为血片太厚,细胞缩小,胞质的内容物不易看清;染色太深,会将正常中性粒细胞浆内的颗粒也染得很深而粗,会误认为毒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