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选修1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改革》(人民版).docVIP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选修1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改革》(人民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选修1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改革》(人民版).doc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 考点一 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理主干 1.时代, 背景 2.变法的准备与成功条件 4.影响——秦国崛起 ?引史料 史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 解读 史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的改革措施。 史料二 ……全国划为4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迁。 解读 史料体现的是实行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措施。 史料三 ……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懒惰破产者,全家投入官府为奴。 解读 史料体现的是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措施,促进了国力的提高。 史料四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卷六十八 解读 史料表明商鞅变法使秦民富国强,社会安定,民风淳朴。 ?讲要点 1.图解商鞅变法的要点 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大方面八个要点:政治上,定法律、行县制;军事上,奖军功;经济上,重小农、废井田、统一度量衡;思想上,焚诗书、改习俗。其影响宏观上要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微观上从对秦国历史发展的作用的角度分析。 2. 商鞅变法的特点 (1)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加快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2)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4)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5)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3. 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变法内容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这就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新兴的地主阶级。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权,准许土地自由买卖,保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便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下,这样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封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 (3)建立县制,实际上废除了分封制,打破了原来的封疆界限,剥夺了奴隶主贵族对地方的控制权,加强了中央集权。考点二 少数民族农耕封建化的改革——孝文帝改革 ?理主干 1.背景 2.有利条件 3.内容 (1)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从而推动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 (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不许官吏自筹经费,严惩贪赃枉法,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3)迁都洛阳:为减轻改革的阻力,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493年,孝文帝迁都至洛阳,为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4)革除旧俗:①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②讲汉话。③改汉姓: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④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4.影响——北方经济的恢复与民族融合 (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收入大大增加,农业水利工程得以兴建,新的耕作技术也得到推广,北魏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其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还因南北互市与中外贸易不绝,使洛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城市。 (3)北方民族大融合:①内迁各民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胡汉差别逐渐消除;原来的民族布局完全被打破,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的优秀文明成果也成了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引史料 史料一 解读 史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可躲开北方强敌柔然族的威胁,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史料二 神瑞二年(415年),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冯太后、孝文帝下诏)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魏书·食货志》 史料三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魏书·成淹传》 解读 史料表明自然灾害频繁、京城粮食供应困难,也是迁都洛阳的原因之一。 史料四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 解读 史料表明改革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和北方的民族融合。 ?讲要点 1.改革前的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 (1)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在地方设立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2)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ingmingd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