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含答案).docVIP

2017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含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课题:《外国诗两首》 教师寄语:学诗,首先就需要多读,只有在读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诗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象美。 预 习 案 【知识链接】 ☆课文导读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诗歌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全诗意境既精微优美而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的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作家作品 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学法指津 不同的诗人面对大自然,总是有不同的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就捕捉到了两种很平常的昆虫叫声,发出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则给我们描绘了宁静、美好的夜。 ☆语句解读 1.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地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地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2.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课前学习:自主研读(熟读课文、词义辨析、文句摘抄)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虔( )信 颤( )抖 镶嵌( ) 深邃( ) 晨曦( ) 河畔( ) 瞰( )望 黝( )黑 栖(? )息 草茸茸(? ) 欢嚷(?? ) 喧(? )响 树lí(?? ? ?) yōu(??? ?)暗 沉jìn(?? ??) 昏yùn(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它争先____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_______。 (2)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_____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 在梦乡。 3.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沉醉:比喻沉醉于某种状态中程度很深) B.夜莺的歌声沉寂了。(沉寂:比喻十分寂静,这里是动词,指夜莺的歌声全部停止了) C.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沉浸:全部浸入水中) D.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幽暗:指光线昏暗) 5.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蝈蝈与蛐蛐》中所写的夜景。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 6.《夜》展示了夜的什么特点?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7.《祖国》一诗的作者_______(国别)诗人________(姓名);《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作者是美国黑人文艺运动的领袖__________(姓名),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长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 作 探 究 案 【合作展示】小组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学习《蝈蝈与蛐蛐》 1.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 2.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 3.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 ? ? 4.《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 【拓展延伸】 5.是啊,“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回顾你学过的古诗,有哪些诗句里传达了大地的美妙的乐声?? 二、学习《夜》 6.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7.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 ? 8.《夜》这首优美的田园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9.收集关于“夜”的诗句。? ? 10.比较本课两首诗在内容和手法上的异同。 检 测 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4555046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