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22 河中石兽 1.走近作者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撰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2.主题解说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判断,同时也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结构图解 4.重点聚焦 师: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 生甲: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生乙: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生丙: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当洞穴大到石头的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翟《墨子·修身》 【译文】士人虽然有学问,但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感悟】学问虽然重要,但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就不能算学到了真本领。 pǐ zhào yè zhǎng yān niè zhì sù yì 倒塌 年 拖着 埋没 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冲激 颠倒 按照 既然这样,那么 主观地推断 这样 判断动词 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物理学 只 但是 介词,被 动词,认为 动词,成为 5.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常理就主观判断吗?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纪晓岚经常以奇言妙笔戏谑权贵,揶揄公子王孙。大贪官和珅在自家建了一座后花园,落成后,和珅向纪晓岚求墨题匾,纪晓岚碍于和珅的面子,又素闻和珅的几个宝贝儿子,全是不通文墨的花花公子。于是他挥笔写下“竹苞松茂”四字。和珅大喜,以为纪晓岚赞的是书亭四周的翠竹美景。于是乐呵呵地说:“清高、雅致,妙不可言。”继而令工匠将这龙飞凤舞的“竹苞”两字,精雕细刻,镶挂于书亭之上。不久,乾隆皇帝御驾光临,见书亭匾额,大笑不已。和珅瞠目不解。…… 乾隆皇帝为什么哈哈大笑?(提示:用拆字的方法分析) “竹苞”拆开来读是“个个草包”,纪昀以此来讽刺和珅及其儿子。 靠近 寻找 终于,到底 常理 D 9.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个石兽一起沉到河里了。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颠倒;在石兽掉下去的地方寻找,不是更颠倒吗? 10.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庙僧、讲学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没有从实际出发,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待着,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的特征,他把理论知识和多年实践经验相结合,得出“当求之于上流”的结论,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11.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启示? (1)遇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实事求是(遵循事物的规律)。(2)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3)实践出真知。(4)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5)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任意答对一点即可)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7秋统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pptx
- 2017秋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史前人类》学案(含答案).doc
- 2017秋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共34张).ppt
- 2017秋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亚非文明古国》学案(含答案).docx
- 2017秋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亚非文明古国(共31张).ppt
- 2017秋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欧洲文明的起源》学案(含答案).docx
- 2017秋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欧洲文明的起源(共43张).ppt
- 2017秋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中古亚欧文明》学案(含答案).doc
- 2017秋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文明的冲撞与融合》学案(含答案).docx
- 2017秋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共33张).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