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所有分类]什么是实践
什么是实践?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三个基本要素和三种基本形式是什么?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第一、客观物质性;第二、主观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第一、实践的主体是人;第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第三、实践的手段是工具设备。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是:第一、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与进步;第三、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06·重庆卷)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①医生治病 ②法官办案 ③文艺演出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06·广东政治卷·20)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 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 (06·广东政治卷·24)从柏拉图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都描述了一种美好的、终极的理想社会。这种思想 A.肯定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性 B.没有科学地表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反映了一种倒退的社会历史观 D.正确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活动。这说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的 A.唯一源泉 B.基础 C.全部内容 D.最终目的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要求我们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又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004年湘鄂川渝卷).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浮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老百姓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 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004年广东卷)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塞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人的认识 A.具有不确定性 B.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 (2003年全国旧课程卷)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 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2003年江苏.广东卷)“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003全国文综卷)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 ) A 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 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 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D 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2001年全国文综卷)200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重奖了吴文俊.袁隆平院士。袁隆平提出的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