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教育]第十章 食品的风味物质.ppt

  1. 1、本文档共1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第十章 食品的风味物质

4.以糖苷为前体的生物合成 5. 以色素为前体的生物合成 二、酶的作用 酶的直接作用 酶的间接作用 直接酶作用: 如:半胱氨酸 为前体 HSCH2CHCOOH NH2 R-S-CH2CHCOOH NH2 O 半胱氨酸 蒜苷、蒜氨酸 酶 H2O R-SH O 烃基次磺酸 缩合、降解、重排、环化 酶 葱、蒜的特征气味物质 间接酶作用: 红茶香气 儿茶酚 儿茶酚酶 邻醌 or 对醌 醌 氧化茶中的氨基酸、胡萝卜素 →特有香味 三、发酵作用 微生物作用于:糖类、蛋白质、脂类等 → 醇、醛、酮、酸、酯 酒、酱油、醋 四、食物调香 香气增强剂 或 异味掩蔽剂 §10.8 食品加热形成的香气物质 一、加热食品中的香气成分 1. 烹煮: 原有香气 新生成香气 水果、乳品: 挥发散失, 不多 蔬菜、谷类: 部分损失, 一定量 鱼、肉等: 大量 2. 焙烤: 生成大量香气物质 3. 油炸: 2, 4-癸二烯醛,吡嗪、酯 二、加热食品香气形成的机理 (一)美拉德反应 (二) 食品基本组分的热降解 1. 糖的热降解 单、双糖:呋喃, 少量:内酯、环二酮类 继续受热:丙酮醛,甘油醛,乙二醛. 焦糖素 多糖: 400OC: 呋喃,糠醛,麦芽酚,环甘素,有机酸 800OC: 多环烃、稠环芳烃类 2. 氨基酸的热降解 含硫氨基酸:H2S、氨、乙醛 噻唑、噻吩、其他含硫化合物 杂环氨基酸、脯氨酸、羟脯氨酸: + 丙酮醛 → 吡咯、吡啶 丝氨酸、苏氨酸:吡嗪 赖氨酸:吡啶、吡咯、内酰胺 3. 脂肪的热氧化降解 → 脂肪烃、醛、酮、醇、羧酸、酯 (三) 食品其他组分的热降解 1. 硫胺素 → 呋喃、嘧啶、噻吩、含硫化合物 2. 抗坏血酸 → 糠醛、小分子醛类 3.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 §10.9 食品加工与香气控制 一、食品加工中香气的生成与损失 二、食品香气的控制 1.原料的选择 合适的原料,确保食品香气良好 2.加工工艺 尤其:加热工艺 3.储藏条件 4.包装方式 5.食品添加物 三、食品香气的增强 1.香气回收与再添加 2.添加天然香精 (调香) 3.添加香味增强剂: 麦芽酚、乙基麦芽酚 4.添加香气物质前体 5.酶技术: 风味酶:键合态香气物质→游离态 香气前体物质→香气物质 图.食用香味料的调配过程 主香 天然香料 合成香料 放置 熟化 香 基 合香剂 矫香剂 定香剂 辅助剂 乳化香料 粉末香料 香精 香油 本 章 重 点 1.食品的基本味感 2.影响味感的主要因素 3.呈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4.呈甜机理 5.诱导适应学说 6.影响酸味的主要因素 7.盐的正、负离子半径之和与其味感的关系 8.姜味感的变化 9. C9最辣规律 10.食用味精时要注意什么? 11.水果、发酵乳制品、肉类的香气物 12.食品中香气形成的途径 13.食品香气的控制 14.食品香气的增强 一、判断题 1.风味物质属非营养物质,成份多、含量少,多 热不稳定,易挥发性,易破坏。 2.温度范围10-40℃最能刺激味觉,30℃最为敏感。50℃感觉迟钝。 3.酸的强度和酸味的强度是一致的。 4.鲜味存在与NaCl无关,纯谷氨酸钠也有鲜味。 5.核苷酸和谷氨酸钠可起协同效应使鲜味增强。 6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