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果〈观桥自得〉.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碧果〈观桥自得〉

文學與人生 駱香林〈鼠〉 王鼎鈞〈網中〉 林亨泰〈有生之年〉 駱香林〈鼠〉 駱香林 新竹人。名榮基,字香林,晚號與木石居。拜宿儒趙一山為師,1915年與李騰嶽、黃水沛等人共組「星社」,1924年與星社諸友創《臺灣詩報》,負責編古今詩鈔集詞鈔。1927年於新莊設館涵虛樓,授徒漢文。1933年因日本特務騷擾遠避於花蓮,設說頑精舍以臺語教讀漢文,並創立蓮社及奇萊蓮社,投身文教。1946年《東臺日報》創刊,擔任主筆,1949年任花蓮縣志編纂委員會(1952年改組為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主修《花蓮縣志》,爬梳花蓮發展史,並手訂花蓮八景,邀請國畫大師溥儒(心畬)繪製花蓮八景圖,詩人王彥題詠,推廣花蓮觀光。專擅詩詞文賦書畫,攝影則集書法、賦詩填詞、手繪著色於一,複襯、集錦的風格特殊,1976年出版《駱香林影藝——題詠花蓮風物》,詩友王彥於其歿後編有《駱香林全集》。 資料來源:王淑津,《台灣歷史辭典》 駱香林攝影集 攝影不難于真。而難于去繁就簡。角度之差。優劣判焉。人情多厭故而喜新。然新者未必佳。而故者未必惡。猶嬉痞之留長髮。穿破衣。囚首喪面。自謂時代之革新。真鴟鴉嗜鼠。蝍蛆甘帶。去正味遠矣。余六十之年始學攝影。至今二十餘歲。愛攝影紗籠。頗有國畫風調。常於其隙略加題詠。有圖有詩。互相映發。真國畫矣。頃歲以來。科學日盛。經濟日隆。疇昔之農村田圃。無復牛羊點綴。非工廠之煙囪林立。即柏油之道路交馳。舊時風物。非廢即改。而余所保多今所難見。故親朋每請刊行。乃分五部先以付印。五部者。日月風雲統於天部。山川形勝統於地部。衣食住行統於人部。非潛動植統於物部。集錦浮雕等類。以意構成圖畫者。統於意造部。一冊之中。計黑白大小百二十一張。彩色六十三張。彩色當時尚未風行。冊中所載。皆從黑白片染出。自始至終我自為之。未嘗假手他人。雖年老力衰。動作艱澀。所恃以成者恆心而已。 ──駱香林先生於《題詠花蓮風物》自序 攝影集之資料來源: 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 .tw/ 王鼎鈞〈網中〉 王鼎鈞 1925年生。抗戰軍興,去大後方投入李仙洲將軍創辦之國立第二十二中學,輾轉安徽、河南、陝西各地。初中畢業即輟學從軍,經瀋陽、天津、上海到台灣。幼年受沈從文作品影響,立志寫作;受夏丏尊影響,立志幫助文學青年。1949年到台北,考入張道藩創辦之小說創作組,受王夢鷗、趙友培、李辰冬諸先生調教,奠定基礎,終身自學不息,力行不懈。 詩、散文、小說、劇本及評論各領域均有涉入,最後自己定位於散文。已出版散文集廿一種,其他十六種。 曾擔任中國廣播公司編審組長、節目製作組長,中國電視公司編審組長,先後主編台北掃蕩報副刊,台北公論報副刊,徵信新聞報副刊,中國語文月刊。亦曾為正中書局編審,及台北三大文藝基金會評審委員。先後在中國文化學院、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講授新聞報導寫作及廣播電視節目寫作,亦為各種文藝營、寫作研習會上深受歡迎之講座。對創作風氣、欣賞水準影響廣遠。 1978年應新澤西州西東大學之聘來美,任職雙語教程中心,編寫美國雙語教育所用中文教材。退休後定居紐約,主要作品皆在此一時段完成。2001年,爾雅出版社出版他的選集,名曰〈風雨陰晴〉,此書顯現了王鼎鈞散文之多面風格及特色。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圖書著作金鼎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推薦獎、吳魯芹散文獎等多項肯定。(轉載自袁直慕撰寫「王鼎鈞小傳」) 其他推薦閱讀 與漁村、漁人、航海生活與關的文本: 小說部分:王拓〈炸〉及〈金水嬸〉、東年《失蹤的太平洋三號》、杜披雲《風雨海上人》(素人小說家) 散文部分:廖鴻基《討海人》、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達悟族) 林亨泰〈有生之年〉 林亨泰 林亨泰,1914年12月11日生,臺灣彰化人。師範大學教育系畢業,曾任北斗中學、彰化高工、中州工專、建國工專、中山醫學院、台中商專、東海大學教師,為早期「銀鈴會」會員(1937),1956年加入「現代派」,後為笠詩刊創辦人之一,並於1964年任該刊主編。自中學時代起,即對文學有執著的熱愛,民國1949年以日文出版第一本詩集《靈魂的產聲》,後有中文詩集多種,曾獲創世紀詩社「創刊卅週年詩論評獎」、榮後文化基金會「榮後臺灣詩獎」、自立報系「臺灣新文學貢獻獎」,「臺灣文學家牛津獎」及「國家文藝獎」。 以「橋」為主題的詩 巫永福〈在橋上〉  站在橋傍  站在橋端  回來站在橋的中央  站在各地的地點  河水滔滔  空間漂渺茫  我渡過  我蕭條的時間  從橋上看望  看望我倒影的線影  在橋和河水的中間  龐大的空間流著   (日治時期作品,陳千武譯) 巫永福〈橋〉  把斷裂的空間  以鋼泥連成一線後  左右流暢   有無相通  時空連接  在歲月陽光下  人車往返無礙  擴大了時光  與雲天共存  橋下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