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一)
第三讲 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遭遇
一、玄学的出现及其对儒学的影响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使祥瑞、灾异成了限制统治者无限权力的有力工具,臣子利用
灾异附会政治,迫使皇帝实行宽仁之政是一种贯用手段。《纲鉴易知录》卷23 (588 页)载:
甲戌,(汉顺帝永和)三年(134 年),夏五月,旱。上露坐德阳殿东厢请雨,问尚书周举以
消变之术。举对曰:“臣闻阴阳闭隔,则二气否塞,风雨不时,水旱成灾。陛下废文帝、光
武之法,而循亡秦奢侈之欲,内积怨女,外有旷夫。自枯旱以来,弥历年岁,未闻陛下改过
之效,徒劳至尊暴露风尘,诚无益也。宜出后宫不御之女,除太官重膳之费,慎官人,去贪
佞。”
但同时祥瑞、灾异也成了统治者及投机者利用的工具。光武帝时有个尹敏,光武帝命他
去校图谶,他就把谶书中缺脱的文字,增加“君无口,为汉辅”六字,光武帝觉得这条谶文
很奇怪,就叫尹敏来追问其故,他就说:“臣见前人增损图书,敢不自量,窃幸万一。”(《后
汉书·儒林传》)光武帝“深非之”,但也并未加罪于他。
前辉光谢嚣奏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
皇帝。”符命之起,自此始矣。——《汉书·王莽传》
由此汉代出现了谶纬之学,迷信大起,儒家义理因而湮没。
东汉时期的今文经学派,他们虽然照样盘踞在官方学术的位置上,但实在说来已是英雄
末路,暮气已深。今文经师除个别人仍致力于学术探讨外,大部分人所难以忘怀的只是利禄
二字。他们已严重丧失先前的学术精神,而将学术视为直接谋生的手段。今文经学的没落,
从学术史的观点看,是一种必然趋势。因为任何一种官方学术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存在下去,
它的得势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而其失势、没落也就带有必然性。同时,今文经学的家法、
师法使得对经书的注释越来越繁琐,秦近君注《尚书》,“尧典”二字竟用了十万言去注释,
儒家义理便无从传达了。
古文学派的确有相当大的学术成就,但也有着鲜明的缺点,概括而言,第一,东汉古文
学者,尤其是早期的卫宏、贾逵等人过于有意与今文学者立异,虽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或猜测,但毕竟失于偏激,缺乏学者应有的平心静气。第二,东汉古文学派虽然也推崇儒家
学说中的圣道王功,但其基本学术路数不外乎对古代文献进行文字训诂、典章制度的考释等
技术性的工作,一般说来缺少思想体系的创建,儒家义理得不到阐发。
东汉后期出现了一股道学热,虞翻在研究《周易》时借用道家的思想,其意义也并不仅
仅是在《周易》研究史上终于引出了以王弼为代表的义理派,而是透露出魏晋时期谈玄的时
代思潮信息,此即历来学者所称说的援道入儒。①
援道入儒的目的是要以道家简洁明白的概念改造儒学,从而使儒学重新成为一种有用的
学说。是对汉代烦琐经解的一种反动。中晚期以太学生、诸名士为主体的清议,就其本质
而言,也当然包括对烦琐经学的不满。这种不满继续发展便是形成以识鉴人物、辨名析理为
基本特征的名理学。名理学的兴起实际上也是导致玄学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魏晋时期的名理学已与先秦时期的名理学明显不同,因为此时名理学的思想资源已不是
儒、道、名、法等单一的因素,而是时代思潮使然,杂糅儒道,故而实际上又成为儒学玄学
化的一个过渡环节,这一过渡环节的基本表征是刘劭的《人物志》。
① 参见张涛《经学与汉代社会》第 281 页
1
“凡人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人
物志·九征第一》)
“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长于办一官而短于为一国。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协
五味;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人物志·材能第五》)
《人物志·体别》: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咸而不碱,淡而不酪 ,质而不缦,文
而不缋,能威能怀,能辩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汤用彤:“中庸本出孔家之说,而刘
劭乃以老氏学解释之。”(《魏晋玄学论稿·读人物志》)“《人物志》中道家之说有二,一为
立身之道,一为人君之道。”其实,论材性而归之于自然,在这一个根本点上,《人物志》正
体现了道家的基本思想。
刘劭在糅合儒道的同时,只是在做援道入儒的功夫② ,也就是说,他所依据的基本概念
和学术框架还是儒家的东西,只是他对这些概念重新进行诠释时又基本上凭借道家的形而上
分析。故而刘劭的思想贡献只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