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幻灯片讲义.ppt

  1.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课件课件PPT医学培训课件教育资源教材讲义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遗传(heredity):使细菌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且代代相传,使其菌种得以保存。 变异(variation):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的差异。 遗传与变异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使生物物种得到沿续与进化。微生物遗传学研究是生命科学研究进展的一个热点。 ;细菌的变异;遗传性变异(基因型变异) 非遗传性变异(表型变异) ;第一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结构——两条互相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 功能——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 复制——半保留复制 特点——复制中易发生错误—基因突变 ; 细菌DNA复制;遗传的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二、细菌的转录 基因 (gene):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将编码产生特定蛋白质的DNA/RNA序列称为基因。 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编码结构蛋白质 非结构基因(NS gene):编码功能蛋白质 基因转录(transcription of gene):遗传信息从DNA流向RNA的过程。 转录是不连续的、分区段进行的(不对称转录)。每一转录区段可视为一个转录单位,称为操纵子。操纵子包括若干个结构基因及其上游的调控序列。 ;;遗传信息的 翻译 翻译(translation)——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RNA通过翻译将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转变成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最后表达微生物的性状。 遗传密码 (genetic code)——RNA上的碱基序列称为遗传密码。 ; IF2---fMet---tRNAf结合上来;tRNA和mRNA的行进路线;5.2.3 蛋白质合成的三个阶段简介; 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是环状闭合的双链DNA。 ; 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质粒DNA所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 某些性状特征。 质粒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质粒的转移性。 质粒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 ;细菌的变异;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可不同,生长过程中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可发生变异。如:鼠疫耶氏菌在陈旧培养物上细菌的多形态性、细菌L型。 细菌的特殊结构如:荚膜(肺炎链球菌)、芽胞(炭疽芽孢杆菌)、鞭毛(变形杆菌H-O变异)也可发生变异。;形态结构变异;有荚膜的肺炎球菌;毒力增强:无毒力的白喉棒状杆菌常寄居在咽喉部,不致病;当感染了β-棒状噬菌体后变成溶原性细菌,则获得产生白喉毒素的能力,引起白喉。 毒力减弱:有毒菌株长期在人工培养基上传代培养,可使细菌的毒力减弱或消失。卡介苗(BCG)是强毒的牛结核分枝杆菌在含有胆汁的甘油、马铃薯培养基上,经过13年,连续传230代,获得的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毒力变异;细菌的菌落主要有光滑(smooth,S)型和粗糙(rough,R)型两种。S型菌落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经人工培养多次传代后菌落表面粗糙、干燥、边缘不整齐,称S—R变异。 S—R变异常见于肠道杆菌,是由于失去LPS的特异性寡糖重复单位而引起的。 变异时不仅菌落的特征发生改变,且细菌的其它性状也发生了变化。 S型菌的致病性强,但有少数R型菌的致病性强,如结核分枝杆菌。 ;S型菌落;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敏感变为耐药的变异。有些细菌还表现为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多重耐药性。 从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不断增长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趋势,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并成为当今医学上的重要问题。;突变(mutation):是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细菌性状的遗传性变异。 发生 表现型 ;突变的类型 点突变(point mutation)单个碱基的突变(置换、插入、缺失)导致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 多点突变(multiple mutation)两个以上碱基对的变化(较大范围的染色体重排、倒位、重复、缺失等) 可影响多个基因。 诱变剂 是能显著提高突变率的各种理化因素(UV、高温、辐射及化学诱变剂);突变规律: ①稀有性 自发突变频率(spontaneous mutation) 10-6~10-9 诱导突变(inducing mutation) 提高10~1000倍 ②随机性 由环境因素诱导 ?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试验: 1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