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培训20130729.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沙 眼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 陆丽娜 * 沙眼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是导致盲的主要疾病之一。 沙眼衣原体: 我国汤飞凡、张晓楼等人于1956年用鸡胚培养的方法首次分离出来 A、B、Ba、C、D、E、F、J、H、I、K等12个免疫型 地方性流行性沙眼主要由A、B、Ba、C抗原型所致 D~K型主要引起生殖泌尿系统感染以及包涵体性结膜炎 我国华北地区沙眼以B型为主,C型次之(张力、张晓楼等1990年) * 沙眼发病特点 沙眼衣原体感染潜伏期5-14天 一般起病缓慢,多为双眼发病,轻重程度可有不等 急性沙眼感染主要发生在学龄前和低年级儿童 20岁左右,早期瘢痕并发症才开始变得明显,严重的眼睑和角膜合并症出现在成年后的各个时期 急性沙眼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男女相当 * 病变发展过程 形成瘢痕 侵犯上睑的睑板部上缘、穹窿部 沙眼衣原体主要侵犯睑结膜 蔓延至全部睑结膜与穹窿部 引起并发症 * 临床表现 急性沙眼感染 主要发生在学龄前和低年级儿童 畏光、流泪、异物感 较多粘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 可出现眼睑红肿、结膜明显充血 乳头增生 上下穹窿部结膜布满滤泡 合并有弥漫性角膜上皮炎及耳前淋巴结肿大 * 临床表现 急性期沙眼的典型体征 ——沙眼滤泡 结膜上皮下组织在弥漫性浸润的基础上,由局限的淋巴细胞聚集而成。 初发时,上睑结膜散在细致黄白色小点,夹杂在肥大的乳头之间,为沙眼早期诊断依据之一。 滤泡逐渐增大,呈半透明胶状扁球形隆起,可挤出胶样物。 * 临床表现 慢性期沙眼 无明显不适,仅眼痒、异物感、干燥和烧灼感 结膜充血减轻,污秽肥厚 结膜有乳头和滤泡增生,以上穹窿及睑板上缘结膜显著 可出现垂帘状角膜血管翳 病变过程中,睑结膜形成瘢痕 角膜血管翳 结膜瘢痕 * 临床表现 晚期并发症 睑内翻与倒睫 上睑下垂 睑球粘连 角膜混浊 实质性结膜干燥症 慢性泪囊炎 致盲 * 沙眼传播途径 患沙眼者常有眼红和粘性分泌物,并且有时流鼻涕,分泌物中含有的沙眼病原微生物很容易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 手部紧密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 物品:沙眼病原微生物通过衣物、毛巾、洗脸用具和其他所接触物品的交互接触而传播 节肢动物:当苍蝇飞到眼睛上时则把眼分泌物(含有沙眼病原微生物)从一个人携带至其他人 * 影响因素 卫生习惯、生活条件、居住环境、营养状况、医疗条件等 沙眼主要发生在卫生条件差和缺乏水源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 沙眼流行和防治现状(国际) 1991年全球沙眼患者人数约为1.46亿,倒睫患者人数为1000万; 1995年全球因沙眼致盲人数约为500万,亚洲、非洲、中东、南美的经济落后地区为高发流行区; 2008年全球沙眼患者人数约为4000万,倒睫患者人数为820万,因沙眼致盲人数约为130万。 * 沙眼流行和防治现状(国际)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和全球根治致盲性沙眼联盟(Global Alliance for the Elimination of Blinding Trachoma, GET2020)推动着全球沙眼防治工作。 提出并推行SAFE策略 制定治疗沙眼并发症倒睫的标准化手术步骤 促成辉瑞(Pfizer)公司捐增阿奇霉素,并且与Edna McConnell Clark 基金会合作发起国际沙眼干预行动(the International Trachoma Initiative,ITI) * 沙眼流行和防治现状(国际) 在国际防治沙眼组织的帮助下 在北美洲和欧洲沙眼几近消失 摩洛哥是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活动性沙眼的第一批国家之一,已取得显著成果,于2005年根治了致盲性沙眼 从2000年至2011年,越南开展了沙眼防治项目 * 沙眼流行和防治现状(中国)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我国沙眼患病率高达50%,甚至一些地方达到“十人九沙”的程度,沙眼引起的内翻倒睫和角膜混浊是我国致盲的主要原因。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群众性防治沙眼工作全面开展,并取得很大成效。 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沙眼致病微生物——沙眼衣原体。 我国眼科工作者提出了沙眼诊断和分类标准,开展了沙眼的病理研究工作,这些对有效控制沙眼发挥重要作用。 沙眼的流行和疾病严重程度已经得到控制,特别是在城镇地区。 巨大的地域性差异,沙眼的流行可能呈现局部流行的特点。 现在尚无可靠资料表明致盲性沙眼在我国得到根治,可能仍存在一些沙眼高发流行的“口袋”地区(即交通不便、公共卫生服务较差、相对封闭的沙眼高发流行区)。 * 沙眼流行和防治现状(中国) 1999年11月WHO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第一届全国沙眼评估与控制研讨会 会议报告指出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