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研究的主要新进展Ξ
第 15 卷第 4 期 地球科学进展 V o l. 15 N o. 4
2000 年 8 月 A DV AN CE IN EA R TH SC IEN CE S A u g. , 2000
综述与评述
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研究的主要新进展
① ① ②
吴运高 , 李继亮 , 樊敬亮
(①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实验室, 北京 100029)
(②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 北京 昌平 102249)
摘 要: 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研究是造山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造山带外带即前陆褶皱冲
( ) (
断带 主要发育盖层冲断推覆体, 一般遵循薄皮构造变形规则 与造山带内带 主要是基底褶皱推覆
)
体, 呈现厚皮构造变形规律 结晶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二者形成机制
也不相同, 但其间仍有紧密的联系。近 20 年来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研究的主要新进展为: ①前陆褶
皱冲断带逆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的几何学特征分析已趋定量化, 对其组合类型与演化时序有了更
全面的认识, 且对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发展演化模式取得了新的共识, 即遵循临界库仑楔模式; ②平
衡剖面技术在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应用已从二维平衡与复原演进到三维平衡与复原, 且 日渐计算机
( )
化; ③对造山带内带结晶基底逆冲推覆构造的主要类型 C 型与 F 型逆冲岩席 及其特征已有较深
的理解; ④对前陆褶皱冲断带与结晶基底逆冲构造的相互关系及其形成演化模式有了新认识。目前
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①造山带内带结晶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比较
薄弱; ②造山带晚期走滑构造及伸展构造的叠加与改造使得造山带内结晶逆冲推覆构造更为复杂
化, 致使其研究难度加大; ③全面、精细的造山带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较缺乏; ④造山带内结晶逆冲岩
席变形变质历史与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机制及折返过程之间的关系尚未揭示清楚。在今后研究过
程中应加强对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
关 键 词: 造山带; 前陆褶皱冲断带; 盖层冲断推覆体; 基底褶皱推覆体
中图分类号: P 542+ .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 18166 (2000)
逆冲推覆构造研究与造山带研究是密切联系在 褶皱冲断带以及造山带内部发育的主剪切带和仰冲
一起的。造山带的研究内容很多, 造山带的结构与组 基底与岩浆弧中的结晶冲断席, 构成了碰撞造山带
[ 1 ] [2 ]
成、形成与演化很复杂。李继亮 总结造山带的研究 的四个主要大地构造相类 。因此, 造山带逆冲推覆
内容主要是其空间、时间、结构和组成。结构是指各 构造研究是造山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是
组成物之间的关系和区划, 其主体是变形构造, 组成 解析造山带结构与组成及其时空演化过程与动力学
是指其岩石组合和原来的形成环境。造山带结构和 机制的关键。
组成的研究是密切配合进行的。许靖华在 90 年代初 逆冲推覆构造研究 自 19 世纪晚期 以来 已有
提出了大地构造相的概念。李继亮[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运用Orem理论照顾一位急性胰脏炎患者之护理经验ANursing.PDF
- 运动驾驶员执照理论考试知识点(试行)-民航飞行标准监督管理系统.PDF
- 运用公益信托改善补偿型湿地经营之研究-以台南水雉生态教育园区.PDF
- 运用地理资讯与扩增实境技术整备社会科数位教材之研究.PDF
- 运用地球化学分析研究潜江凹陷潜江组沉积环境-地球学报.PDF
- 运用云计算技术构建智慧海事云.PDF
- 运用材料学方法确定阴极保护下限电位值-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PDF
- 运用於电源供应器中之多点热源散热片最佳化设计-元智大学最佳化.PDF
- 运用比色法探讨丙酮碘化作用的动力学.PDF
- 运用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进行馒头气孔结构分析-cimmyt.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