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追累”和汉语把字句的研究.doc

关于“追累”和汉语把字句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追累”和汉语把字句的研究

一、用理论和观点分析下面的例句 1 张三追累了李四 对于“张三追累了李四”在我看来有三种不同的句法意义:(1)张三追李四,张三累了(2)张三追李四,李四累了(3)李四追张三,李四累了。只所以会产生三种不同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动结式句式结构本身的特点赋于了句子至少一重完结性质的意义。即只要是动结式句式,就必然有一个对象来承担动作的结果,由此组合而成一个最为直观,最为鲜明的意义。如:小明打破了玻璃;我吃完了饭;洪水淹没了农田······都有一个完结且最直观的意义。同时,承担结果的对象可以是受事者,也可以是施事者。如:我骑累了马;我洗净了泥······在这两个句子中,“骑”和“洗”的动作发出者都是“我”,但动作结果都可以是“我”,则可以理解为“我骑马,我累了”和“我洗***,我净了”。所以在“张三追累了李四”这个动结式句子中,也有一个最为直观且确定的意义:张三追李四,李四累了。 2 动词与施事者和受事者的关系层次状况影响了句子意义的层次。在前面举的如“小明打破了玻璃”和“我吃完了饭”的例子中,“打”和“吃”的动作发出者只能是“小明”和“我”,而不能是“玻璃”或“饭”,所以在只有两个承担动作结果的对象中,最多只能生成两种句子组合方式,因此出只能生成最多两种不同句义。如:我骑累了马。则最多可以理解为:“我骑马,我累了”或“我骑马,马累了”。而“追”对于两个都可以作为动作发出者性质的对象而言,在动结式句子中限制条件下则是可以相互作用的,所以“张三”和“李四”是可以互追的。因此就产生施事与受事层面的两种关系,因而也导致了第(3)种句义的出现。 3 动结式句子中结果状语的性质影响了句子意义的层次。如前面举的“我骑累了马”的例子,只所以会产生两种意思,就在于“累”这个结果状语,他既可以是指“马累”,也可以是指“人累”,而在“小明打破了玻璃”和“我吃完了饭”中,“破”和“完”的结果承担者只能是“玻璃”和“饭”;而在“张三追累了李四”的句子中,“累”的结果对象既可以是“张三”,也可以是“李四”,所以这也就相对在“张三追李四”的结果上多了一重意义。 4为什么没有采取“李四追张三,张三累了”这一层意义呢?一是因为这一层意义没有致使意义,二是作为和“张三追李四,张三累了”这一最直观、最确定、鲜明的意义相对应而存在的意义,在结构和意义上也应该具有一致性。 综合以上情况,可做出如下猜想: 1严格意义的动结式句子中 2在非倒装句中 3在施事和受事的对象都为显性的句子中 可得公式: 动结式句子中体现的意义层次数=动词所适用的对象次数*结果状语词所适用的对象次数—1 (注:动词所适用的对象次数为能够相互作用的次数,结果状语词所适用次数为能够作用于句中的两个对象的次数,不受限于其他因素,1为在动结式句子中必定会产生一种确定的意义,为避免重复,故减去) 为什么在倒装句中不能成立?如“马骑累了我”=我骑马,我累了。则只能有一种意思; 为什么在施事或受事对象为非显性的句子中不能成立?如“我洗净了泥”=我洗自己,自己净了或“我洗净了衣服上的泥”,则会引出很多句子本身之外的意义; 在“张三追累了李四”的例句中,动词“追”可以为两个对象相互使用,结果状语词“累”也可以不受其他限制地作用于句中两个对象,而作为动结式结构例句,必然有一个确定的意义,所以要“减去”以避免意义上的重复,用公式推理则是:“张三追累了李四”句子中体现的意义层次数 = 动词“追”所适用的对象次数(2次)*结果状语词“累”所适用的对象次数(2次)-1 = 2*2-1 = 3层。由此可以得到“张三追李四,张三累了”、“张三追李四,李四累了”和“李四追张三,李四累了”三种不同的句义。 注:动结式句子意义层次公式中限制条件可能不只三种,公式本身还需完善。 2 山顶上修着观景亭 这个存现句有两层意思:1山顶上正在修建观景亭;2 山顶上有一座观景亭(已修好) 句子的结构可以解析为:处所名词+动词+着+事物名词,则对应的句子成分则可以划分为:主语+谓语+存在状语+宾语 为什么句子结构划分为:主+谓+宾比较合理呢?有一种观点是把这类句型划分成“状语+动词+主语”的结构形式,形式上看起来是合理的,但却违背了这类句子在具体表达意义上的使用,因为一旦把动词后面的部分看作是主语,则强调突出的部分就完全不同了,划分成这种形式,其实是把“山顶上修着观景亭”等同于“观景亭修在山顶上”或“山顶上有已经修好的观景亭”,这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句子。如果我们把这类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区别将更加明显。如“山脚是潺潺的水流,山腰有一丛茂密的竹林,山顶上修着观景亭······”对比“水流从山脚下潺潺流过,茂密的竹林长满了山腰,观景亭修在山顶上······”,区别是很明显的。 这个存现句既可以看作是一个进行中的动态的现象,也可以看作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