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旅发展历史与沿革.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青旅发展历史与沿革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青旅),是1997年底在国内主板上市的一家旅游行业企业,是我国三大骨干旅行社之一,其前身为1980年由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青联等单位创办成立的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中青旅上市四年多来所取得的进步,中青旅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旅行社之一,在国家旅游局颁布的“中国百强国际旅行社”排名中,连续三年名列第二,2001年公司旅游主营业务收入13.08亿元,全年共接待各类游客55.6人次。 回顾中青旅走过的二十几年的历史,可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特许经营下的业务开拓阶段(1980年-1987年) 青旅总社成立之初,正值我国旅游业的发育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创时期,中国旅游业在传统的计划体制内逐渐萌芽。 由于在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旅游业一直是作为民间性的外事接待单位运作,仅作为国家外交事业的补充,此时的旅游业还未形成产业。在不鼓励国内旅游的政策前提下,国内旅游市场在特许的背景下几乎被中国旅行社和中国国际旅行社所垄断(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仅有中国旅行社和中国国际旅行社2家旅行社)。 于1980年成立的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抓住了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国际青年交流的契机,在共青团中央的支持和直接参与下,取得了旅游业务的特许经营权,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较早设立的旅行社,并且按企业规范运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利用自身的优势,顶住了来自国旅、中旅的压力,打破了国内旅游行业的垄断格局,为我国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业务不断拓展,成为国内旅行社行业内的一支新军。 创业之初,中青旅依靠共青团组织的独特优势,利用其特有资源垄断的背景,以入境旅游为主要业务单元,招揽、组团和接待境外旅游者。在人和的作风下,中青旅在80年代末达到最辉煌期,初步确立了国内国、中、青三大骨干旅行社垄断的局面。 政府特许经营下的业务开拓是这一时期的特征,也是中青旅80年代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二阶段:政策开放下的市场粗放式竞争阶段(1988年-1996年) 90年代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市场经济意识大大加强,国内旅游业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1988年,青旅总社依靠各地共青团办青年旅行社为网络基础,率先在全国成立了旅行社集团,为实现跨地域联合及规模经营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由于国家对旅游特许的部分解禁,旅游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市场力量也由海外市场外生变量的拉动逐渐转化为国内与国外市场的共同驱动。国内的入境旅游市场在众多竞争对手参与下,成为买方市场,供需失衡;与此同时,国内公民市场开始发育,伴随着中国公司境内旅游的兴起及出境旅游的萌芽,国内旅行社出现了极快的增长,尤其在1995年到2000年间,平均每年增加1000家,到2000年底,全国旅行社总数将近9000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新的市场形势,尤其是政策的开放,使国、中、青三大旅行社的资源垄断优势不复存在,市场占有率从80年的79.6%下滑至1995年的20.5%,市场上也涌现出一大批较有竞争力的旅行社,使行业竞争加剧,同时由于旅游行业地域分散的特性和管理规范滞后的原因,使市场争夺较为混乱无序,中青旅面临着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和艰难,尤其1995、1996两年,由于市场的无序,争端进入白热化程度,中青旅发展势头开始渐缓,甚至出现下降局面。 面对国内旅游业整体竞争环境的恶化,各家相互打起价格战,展开恶性竞争。由于长期处于垄断经营状态下的青旅总社并未在旅游资源、客户网络等方面积累足够的能力,在市场政策放宽后,中青旅既没有形成小旅行社灵活多变的优势,也未形成大旅行社应有的实力,尤其受行业习性的影响,内部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公家买马大家骑,最后只剩一张皮”、“富了和尚倒了庙”的现象。 在此背景下,青旅总社努力探索,大胆改革,强化管理,调整和理顺了总社的各种关系,推进制度创新,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企业,果断地采用了“25/75”的分配体制与“以包代管高压线”的管理方针,在公司的整体框架内,激活了企业组织的各个部门,顺利渡过了当时在人才、市场等方面的危机,保留并发育了一支旅游专业的队伍,为青旅总社未来的调整、改革、壮大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以包代管”的方式也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尤其在制度化管理与规范化运作方面,带来了较大的障碍,企业内部基本上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各部门间并未形成组织的协同,更为紧迫的是,从组织层面看,整个企业还处于一张牌子下众多个体经营的局面,且内部结构障碍难以调整。 总体来讲,这一阶段在政策开放的外部条件下,中青旅充分利用政策上的灵活性,在分配方式和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较为大胆的尝试,适应了当时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激活了组织内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地推进了中青旅的业务发展,维护了中青旅在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