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红色旅游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庆阳红色旅游区

庆阳市红色旅游景区简介 红色景点十二处,其中:南梁革命纪念馆、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旧址、东老爷山红军长征宿营地、三岔镇红军长征毛泽东居住旧址、王录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驻地、邓小平纪念馆、三八五旅旅部纪念馆、河莲弯陕甘宁省政府旧址、山城堡战役遗址、宁县烈士陵园、王孝锡墓址、陇东中学、列宁小学。   一、南梁革命纪念馆   南梁革命纪念馆位于我县南梁乡荔园堡村。1929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在陕甘边一带宣传革命真理,开展武装斗争,1930年至1933年,先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1934年初,在南梁附近的四合台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同年11月7日,在南梁荔园堡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习仲勋当选为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和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志丹当选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边区军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和“围剿”,壮大了革命力量,使根据地由华池扩展到甘肃的合水、庆阳、正宁、宁县和陕西的旬邑、彬县、淳化、耀县、铜川、宜君、黄陵、富县、甘泉、保安、安塞、定边、靖边等十八个县,数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为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提供了稳固的立足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全国唯一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战争乃至全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纪念南梁革命,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1985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筹建南梁革命纪念馆,并于1986年11月7日在当年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荔园堡落成。纪念馆占地33.12亩,建筑面积2281平方米。整个建筑气势宏伟,肃穆庄严。前面是10多米高的两层仿古式城门楼,镶嵌着陈云同志亲笔题写的“南梁革命纪念馆”馆名。穿过四柱联牌坊门,是一座六角亭,亭内立有南梁革命历史简介碑。后面是高达34.117米的纪念碑,正面镌刻着胡耀帮同志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座东西两壁及背面刻着刘志丹、谢子长、王泰吉、杨森、杨琪等608位烈士的英名。纪念碑东侧是显示陕甘边军民英雄气概的白色群雕,西侧是清音楼。最后面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内有革命文物展览室3个,分别陈列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的题词,刘志丹等六位烈士的生平简介及部分烈士遗物;再现陕甘边区革命斗争史的文字、绘画、图片及实物;方毅、马文瑞、黄写斌、汪峰等39名中央、省上领导及当年在南梁地区战斗过的老前辈的题词。   南梁革命纪念馆建成以来,每年接待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以及中小学生近万人次。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缅怀先烈,启迪后人。1994年12月被甘肃省委确定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5月被甘肃省国防教育委员会确定为全省国防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旧址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座落在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位于林镇川、大凤川、豹子川交汇处,群山环抱,林木苍翠,河水环绕,一派北国江南风光。校部旧址现仅存13孔石箍窑和1处院落。   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为了给我军培养大批优秀抗日干部,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迁往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抗大总校下设十二个分校,分布于全国各革命根据地。   抗大第七分校于1941年7月,以120师教导团为基础组成,1943年春奉命西渡黄河,由山西兴县迁到华池县东华池村。1943年6月1日开学,1946年6月20日结业。仅开办了一期,历时仅三个年头。校长彭绍辉。学员4000多人,设三个大队,其中女生队一个。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密林中,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开荒种地,挖窑洞,烧木炭,纺纱织布,养猪放羊,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经过艰苦劳动和认真学习,为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干部。由于全体同志的辛勤劳动,完全改变了驻地面貌,开垦了上万亩良田,栽上了成片果林,修建了整齐宽敞的校部、宿舍、食堂。同时还建了商店、邮局、照像馆等服务设施。不仅完全解决了全体学员的穿衣、吃饭、和学习用具等需要,且有节余,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妄想困死边区军民的臆梦,为革命作出了贡献。1963年2月、1981年9月先后两次经省人民政府审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东老爷山红军长征宿营地   东老爷山红军长征宿营地,位于环县四合原乡东南6公里处,地处群山环抱之间。北接宁夏盐池,东邻陕西定边,自古有“鸡鸣听三省”之说。   兴隆山高五千余米,山底有耿家河支流小溪,山上有砖石台阶,山顶依地而就,保存有清代砖木结构古庙宇建筑30余座,第一层以砖石砌成,上镶仿木斗拱,斗拱之上叠涩出檐,券形门洞;第二层收小,硬山顶,四角翘起,上铺瓦栊,上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