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精制饮片概论.ppt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精制饮片概论.ppt课件

甘草 甘草(斜片,柳叶片) 表皮红棕色至灰棕色,切面有淡棕色至淡棕黄色,具环纹和放纹,有的可见髓部,质坚。气微,味甜而特异。 天麻 天麻(刨片) 长圆形或长条形的纵向薄片,切面黄白色至淡棕黄色,角质样,半透明,有的可见红棕色芽的剖面,略带粘性。 杜仲 呈板片状,或稍向内弯曲,或呈卷筒状,有的可见切制的条纹,条纹中间有白色丝织物相连(又称连刀板) 当归 当归(直片) 呈长条形或不规则的薄片,切面皮部淡黄棕色至黄棕色,有众多棕色油点,木部黄白色,间有淡棕色环纹。 鹿茸 鹿茸(横片,血片) 类圆形或椭圆形,外表面残留毛绒,切面淡红棕色,半透明,角质,边缘暗棕色,近边缘处有一较深色的环。质坚韧,气微腥。 百合 呈长椭圆形的瓣片,顶端略尖,边缘较薄,卷曲。黄白色至淡棕黄色,半透明,有的可见数条纵脉纹。气微,味微苦。 太子参 多细长纺锤形,一端较细,稍弯曲,长3-6cm。表皮黄白色至淡灰棕色,具细纵皱纹,凹陷处可见须根痕。断面黄白色或类白色,角质状或略带粉性。味微苦涩。 冬虫夏草 有虫体真菌子座相连,虫体似蚕,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有环纹20-30个,足8对,中部4对明显;易折断,断面淡黄白色。子座细长圆柱形,上部稍膨大,气微腥,味微苦。 枸杞子 呈类纺锤形或椭圆形,表面红色或暗红色,基部有白色的果梗痕。肉质,柔润,味甜。 六、精制饮片的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1、传统工艺生产 2、向名贵中药、用量大的中药发展 3、新品种、新规格逐渐增多 存在问题: 1、无统一的质量标准 2、传统手工工艺后继无人 3、市场潜力巨大,有待推广 精制饮片本质上还是药品,各地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均是针对普通饮片的,不论是加工方法、还是片型规格。药典也并未明确其标准。 因此,有必要制订相应统一的质量标准。 中药精制饮片概论 一、中药材与中药饮片 中药材??? 指药用植物、动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初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局令第32号)》 中药饮片 广义上的饮片指能够直接供配方调剂使用的中药; 狭义上指将原药材切制成一定的形状,以达到配方、煎煮、制剂等目的的饮片。 国家药典(2010年版)对中药饮片有明确的定义,即“饮片系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 根据《国家药典》(2010年版),将饮片和药材明确界定,既解决了中医配方和中成药生产投料究竟用的是药材还是饮片问题,也为中药材和饮片下一步的质量监管提供依据。 中药饮片的出处 : 饮片之名称最早见于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在卷6·作坊条中‘有生产 “生药饮片,熟药丸散”作坊’的记载,一般研究者视之为中药饮片一词的出处。 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记有“药肆中俱切为饮片”一语,此后医药书籍才较多使用“饮片”一词。 历史上有关中药饮片炮制的著作: 1、《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 共三卷,记载了300余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使中药炮制成为中药学的分支学科,为饮片加工成为独立产业奠定基础。 2、《炮制大法》(明·缪希雍) 记载了400多种药物的炮制方法。 3、《修事指南》(清·张仲岩) 记载了232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对历代有关文献进行综合归纳,强调实用性。 二、中药饮片的发展历史 始于战国   对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战国时代。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其治疗“目不瞑”的秫米半夏汤中就有“治半夏”的记载,表明当时预治疾病已经使用了药物常规炮制品。 创于汉代   据有关资料记载,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同时,炮制理论开始创立。我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 在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记载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飞等。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某些炮制方法,现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发展于明代   明代时期,中药炮制发展得较为全面,在理论方面,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统地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记载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

文档评论(0)

bodk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