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难离系统工程建设 须发挥协同效应.docVIP

“以房养老”难离系统工程建设 须发挥协同效应.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房养老”难离系统工程建设 须发挥协同效应

“以房养老”难离系统工程建设须发挥协同效应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发布后,以房养老问题引起社会广泛讨论。民政部昨天首次通过其官网公开回应称,以房养老只是通过完善投融资政策促进养老服务的举措之一,而且是试点性举措,希望社会及媒体对国务院有关意见全面理解,勿以偏概全。(9月21日《京华时报》) 实际上,以房养老是简单化的概括,其全称是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老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金融机构,定期获取养老金或接受老年公寓服务,最后房屋产权归金融机构。这一逆按揭式的养老保险方式,发源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是增加养老资金来源的金融创新产品。 传统文化中,养老被归入孝的范畴,有郭巨埋子、王祥卧冰两个孝德典范。前者因家贫,为养父母而欲坑杀儿子;后者因母病,为侍亲而卧冰捕鱼。虽然这种略显畸形的养老观已不合时宜,但从中仍可看出完善养老体系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支付能力不足时如何保证养老;二是怎样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解决不好支付只能是橱窗外的乞丐,提供不了服务则会是沙漠中的富翁,对于完善的养老体系来说,支付能力和服务能力缺一不可。 当前,我们无论是支付能力还是服务能力,都还在骑牛追马。虽已建立起基本体系,但各类养老保险的宽度和厚度仍需加强。比如,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转问题仍没有解决,大量养老保险资金安卧银行账户、跑不赢通胀的步伐。而就近养老需排队十多年、老人护工缺口超百万等新闻,更折射出服务能力的不足。 从这个角度看,以房养老或可双赢。一方面,房子这一沉睡的资本被激活,是解决支付能力问题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市场化、社会化养老,资本尚在犹疑观望。毕竟,单凭多数老人的退休金,要在养老产业中赢利,还有风险。如果把以房养老作为补充养老金,做大养老产业无疑可能获得一个强劲的支点,而养老服务也会因之而有新发展。 不过,好的政策构想还需配以成熟的政策执行环境。此前,北京、上海曾有过以房养老的探索,但效果欠佳。瓶颈的确很多:代理机构信用体系不健全、经营管理能力也有限,公众不愿也不敢抵押房屋;房地产市场走向扑朔迷离,使这一政策缺少建立在精算上的基础,让双方心有惴惴。更重要的是,即使能够厘清养老支付的责任边界,在中国文化中,以卖房典地的方式来养老,也会遭遇伦理和心理的双重阻力。以房养老要达到预想的政策效果,这些都是要破除的障碍。 不管多难,养老问题都需要一个完美答案。中国60岁以上老人已有约1.94亿,2050年将突破3亿。这意味着4个人中几乎就有一位老人,养老压力可想而知。以房养老还是针对城镇老年人口所作的政策设计,而农村空巢老人、低收入老人等群体的养老安排,在以房养老之类的单点突破之外,更离不开系统工程建设,发挥协同效应。 老者衣帛食肉是孟子眼中王的标准,老有所养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我们已建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未来,还需持续闯关,才能离中国梦近些、更近些。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幹意見》發佈後,以房養老問題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民政部昨天首次通過其官網公開回應稱,以房養老隻是通過完善投融資政策促進養老服務的舉措之一,而且是試點性舉措,希望社會及媒體對國務院有關意見全面理解,勿以偏概全。(9月21日《京華時報》) 實際上,以房養老是簡單化的概括,其全稱是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老人將房屋產權抵押給金融機構,定期獲取養老金或接受老年公寓服務,最後房屋產權歸金融機構。這一逆按揭式的養老保險方式,發源於美國上世紀80年代,是增加養老資金來源的金融創新產品。 傳統文化中,養老被歸入孝的范疇,有郭巨埋子、王祥臥冰兩個孝德典范。前者因傢貧,為養父母而欲坑殺兒子;後者因母病,為侍親而臥冰捕魚。雖然這種略顯畸形的養老觀已不合時宜,但從中仍可看出完善養老體系的兩個核心問題:一是支付能力不足時如何保證養老;二是怎樣提供更好的養老服務。解決不好支付隻能是櫥窗外的乞丐,提供不瞭服務則會是沙漠中的富翁,對於完善的養老體系來說,支付能力和服務能力缺一不可。 當前,我們無論是支付能力還是服務能力,都還在騎牛追馬。雖已建立起基本體系,但各類養老保險的寬度和厚度仍需加強。比如,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轉問題仍沒有解決,大量養老保險資金安臥銀行賬戶、跑不贏通脹的步伐。而就近養老需排隊十多年、老人護工缺口超百萬等新聞,更折射出服務能力的不足。 從這個角度看,以房養老或可雙贏。一方面,房子這一沉睡的資本被激活,是解決支付能力問題的一種手段。另一方面,市場化、社會化養老,資本尚在猶疑觀望。畢竟,單憑多數老人的退休金,要在養老產業中贏利,還有風險。如果把以房養老作為補充養老金,做大養老產業無疑可能獲得一個強勁的支點,而養老服務也會因之而有新發展。 不過,好的政策構想還需配以成熟的政策執行環境。此前,北京、上海曾有過以房養老的探索,但效果欠佳。瓶頸的確很多:代理機構信用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