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章检测信号的线性化及温度补偿
表4–2 函数链神经网络线性化器的输出 4.2 温度补偿技术 4.2.1 温度补偿方法 1. 人工温度补偿 例如用热电偶配接动圈式仪表测量温度时,用补偿导线将热电偶的冷端延伸到温度变化比较小的仪表室内,通过人工调节动圈式仪表的机械零点到室温,来补偿热电偶冷端温度的影响。这种方法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对测量过程高度自动化、 对测量结果高度精确的要求,已很少采用。 (2)热电偶温度变送器的构成原理。热电偶温度变送器的框图结构如图4–29所示。采用的是反馈补偿方式。当热电偶的型号确定后,其输出热电势ET与输入温度T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已知,即可用图解法或解析法求出线性化器的输出输入特性。下一步是根据精度要求,用合适的折线来逼近线性化器的输出输入特性。 图4–29 热电偶温度变送器组成框图 (3)精密整流电路组成的线性化器。图4–30是用于补偿热电偶非线性的线性化器原理图,输入输出信号分别是4–29中的Uo和Uf,UR+、UR-分别为正、负极性的参考电压。运算放大器A1的作用是将Uo反极性,以便实现含拐点的折线。运算放大器AH1?~?AHm、AL1?~?ALn及它们周围的电阻和二极管构成转折点控制电路。由AHk决定的转折点电压为UHk?=??-?RcUR-?/?RbHk,k?=?1,2,…,m。由ALk决定的转折点电压为ULk?=?RcUR+?/?RbLk,k?=?1,2,…,n。合理选取RbHk和RbLk的大小,可得所需的各转折点。 按照图中所给正方向,电流IH1?~?IHm要么为零,要么小于零;电流IL1?~?ILn要么为零,要么大于零。当Uo大于最大的那个转折点电压时,电流I、IH1?~?IHm及IL1?~?ILn都流经运算放大器A2上方的电阻R,可得此时折线斜率为 Uo逐渐减小时,运算放大器AH1?~?AHm及AL1?~?ALn相继退出精密整流工作状态。由于折线斜率表达式中有“+”有“-”,所以可包含拐点。 图4–30 精密整流电路组成的线性化器 4.1.3 非线性特性的软件补偿 1. 软件非线性补偿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利用软件对测量装置的非线性进行补偿时,可看做开环补偿方式,即认为A/D转换及之前的所有部分是一个大的环节, 输出输入关系是非线性的;用于补偿非线性的软件看做线性化器,输出输入关系也是非线性的;之后的显示输出部分的输出输入关系则是线性的。这三部分之间按照开环方式串联在一起。 因此, 软件非线性补偿需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① 确定A/D转换后的输出与被测量的关系。这是实现软件补偿的关键,只有知道了A/D转换后的输出与被测量的关系, 才能够实现软件非线性补偿。 方法有: 1.变换经验公式 2. 查表修正法 3. 动态图标法 ② 求软件线性化器的输出输入特性。当知道了A/D转换后的输出与被测量的关系之后,可按照前面开环补偿方式中所讲的方法,求出软件线性化器的特性,此处不再赘述。 ③ 选择用于实现软件线性化器的算法。 ④ 编程实现软件线性化器。 2. 确定A/D转换后的输出与被测量关系的方法 1) 解析法 当知道A/D转换及之前各环节输出输入关系的解析表达式, 并知道各环节之间的组成关系时,可用此法。其基本思路是: 求解联立方程组,消去中间变量,得到输出与输入的关系。 必要时需根据各环节之间的组成关系列写补充方程,此处不再赘述。 2) 图解法 当知道A/D转换及之前各环节的特性曲线,并知道各环节之间的连接方式时,可用此法。两个相邻环节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外乎三种——串联、并联和负反馈,如图4-31所示。 由多个环节组成时, 可按上述连接方式逐步简化。 图4-31 相邻两环节之间的连接方式 串联关系; (b) 并联关系; (c) 负反馈关系 思路与硬件解决类似 (1)串联连接。对于图4–31(a)所示的串联关系,可先将环节1的特性曲线y1?=?f1(x)画在直角坐标系的第I象限,将环节2的特性曲线y2?=?f2(y1)画在第II象限,如图4–32所示。然后对任意输入量x,用作图法先求出它对应的y1,再求出它对应的y2。最后按照x与y2的对应关系在第IV象限描出各点,用光滑曲线连接,即得串联连接后的特性曲线 y2?=?f(x)。 图4–32 求串联连接的特性 最终特性曲线 图4–33 求并联连接的特性 最终特性曲线 (2)并联连接。对于图4–31(b)所示的并联关系,可将环节1、2的特性曲线y1?=?f1(x)、y2?=?f2(x)都画在直角坐标系的第I象限,如图4–33所示。对任意输入量x,用作图法求出它对应的y1和y2,则并联后的输出为y?=?y1?+?y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一体机-柯尼卡美能达-bizhubC220说明书.pdf VIP
- BS EN 60079-32-2-2015 国外国际规范.pdf VIP
- 急诊科患者转运途中突然病情变化应急预案.pptx VIP
- G30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景家口至清水驿段扩容改造报告书.pdf VIP
- 股骨粗隆间骨折护理查房——护理问题及措施与健康指导.ppt VIP
- 零星工程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docx
- 一种比色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活菌的Cu-MOF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 VIP
- 中国农业银行超柜业务及账户管理相关知识考试试卷.docx VIP
- 第三章第一节SOLAS公约 -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精品课程 ....ppt VIP
- 小学田径教学教案全集.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