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疏水化的纳米粒子在气液界面上的有序组装.ppt

表面疏水化的纳米粒子在气液界面上的有序组装.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表面疏水化的纳米粒子在气液界面上的有序组装

* 第五节、表面疏水化的纳米粒子在气液界面上的有序组装 一、纳米粒子薄膜的组装和性质 1,金纳米粒子薄膜 (1),薄膜的组装 粒子的修饰对组装的影响 Rafailovich:JPCB:2006,110,23022 单相法和双相法合成的金纳米粒子在气液界面上的不同行为 单相法:十二烷基硫醇+氯金酸,纳米粒子的生成和修饰同步进行;粒子不能在水面上铺展,硫醇密度高,疏水性强。 双相法:氯金酸水溶液+四辛基溴化铵甲苯溶液?相转移?有机相中加入十二烷基硫醇/还原剂。粒子可以铺展。硫醇密度稍低,或者粒子表面上有少量季铵盐。 双相法合成的金纳米粒子在气液界面上形成的单层膜的TEM图像: 2、14、19 mN/m 4-羧基苯硫酚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再被十八胺修饰,可在气液界面上形成稳定的单层膜。原因在于部分ODA在气液界面上解离而使粒子表现出双亲行为。 Sastry:TSF:2001,384,125 将沉积在固体片上的ODA浸没在4-CTP修饰的Au溶胶中,则ODA自固体片上脱离,修饰Au粒子。 (Bj?rnholm:Faraday Discuss. 2004,125,221 ) 混合修饰的纳米粒子,亲水配体朝向水面 不同链长的硫醇混合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在气液界面上对横向压力有响应:短链配体决定粒子之间的距离,长链配体决定单层膜的厚度 大分子修饰的Au纳米粒子在气液界面上自组织形成的盘状聚集结构。右图为5 mN/m时膜的AFM图像。盘由粒度为2纳米的Au粒子组成,盘的直径可达10微米。 Tsukruk:L:2006,22,7011 亚相组分对组装的影响 铺展在纯水以及巯基乙胺水溶液表面的?-A等温线 复合膜的UV-vis光谱 TEM图像 粒子在水溶液表面上铺展,粒子很小,故光谱中没有500-600nm的SPR峰 Berghard:AM:1998,10,842 Au55簇合物被12个笼形倍半硅氧烷修饰 纯水表面上形成3D聚集体;巯基乙胺盐酸盐水溶液表面上可以铺展,纳米粒子与巯基乙胺的作用使其具有双亲性。 配体交换示意图 配体交换过程示意图:由于较高的表面压,相邻粒子配体间的交叉阻止了粒子的界面移动,使交换反应只发生在粒子朝向水面的一侧,形成双亲粒子。 沉积后单层膜结构示意图 配体交换后的双亲纳米粒子可在体相中形成反胶束或者囊泡 陈绍威:AFM:2007,17,2385 Janus 粒子的制备 压缩过程对组装的影响 前两者形成单层膜,后者形成双层膜 (J. Cluster Sci. 2005,16,379) 纳米粒子的结构、压缩和回滞时压力的变化和相应的膜的BAM图像:压缩后形成均匀的单层膜;压力解除,破裂成棒状聚集体;重新压缩,又形成均匀单层膜 (MSEC:2006,26,154) (2),薄膜的性能 电性质 Lee, JACS:2006,128,4518 气液界面上单层膜电行为的原位研究 Au38(SC6)24粒子,直径1.1纳米。气液界面上成膜。双硫醇HS(CH2)nSH(n=5、6、7、8)控制粒子间距为0.8、0.95、1.2、1.3纳米。 方波伏安法研究单层膜中的电子跳动(Electron Hopping)、电子转移动力学和粒子间距对电子转移的影响。 原位电导测定 上图:C4Au;下图:C5Au 单层膜的I-V曲线以及电导率随粒子间距的变化关系:随着粒子间距的减少,电导率增加。 Chen Shaowei:Anal. Chim. Acta:2003,496,29 L:纳米粒子边-边距离 L逐渐减少 电流逐渐增大 沉积在固体基片上的单层膜的电性质 TSF:1998,327-329,515:C12Au纳米粒子形成的单层膜沉积到基片上后,浸入到2,5’’-二(乙酰硫基)-5,2’,5’,2’’-三噻吩的溶液中进行配体交换,使簇合物彼此连接。 非线性的I-V特性;单电子隧穿效应 JPCB:2004,108,10770:Si片上沉积的具有场致铁磁性的硬脂酸钆和C12Au纳米粒子的交替双层膜。非欧姆的I-V特性 电子元件与材料:2006,25:沉积在Si片上的C12Au纳米粒子的单层膜室温下表现出非欧姆特性 Chen Shaowei的研究:JACS:2007,129,10662 不同温度下三种纳米粒子单层膜的电导-粒子间距关系曲线 温度为110-320 K时,I-V曲线表现出线性行为,即欧姆特征 横向电导率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加 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电导与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公式:热活化机制 在研究温度范围内,电导与粒子间距有关,在粒子的边-边距离为0.8-1.0 nm处出现极大值 。此时,相邻粒子间配体交叉重叠时?-?相互作用最强。 粒子间的电荷转移有两个途径:通过化学键或者通过空间。配体间的重叠和强的相互作用有利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