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防处简介(中文版)DOCX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PAGE \* MERGEFORMAT1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
传染病预防控制处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属的业务职能部门,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和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一起,承担全国传染病的监测、暴发调查、预防和控制的组织、协调、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等职能,为卫生部提供传染病防治技术支撑,为全国疾病控制和医疗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服务。
使命
通过组织、协调、领导、合作,开展监测和应用性科研、实施干预项目、推荐防治技术策略和措施,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所致发病、失能和死亡,降低其疾病负担,促进中国人民健康。
职能
(一)为卫生行政部门拟订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标准和防治规划等提供技术咨询,组织开展我国重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监测和防治技术战略规划研究。
(二)组织、设计、规划和建设全国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监测系统,收集、分析、解释和反馈监测数据,评价和改进监测系统,为制定防治技术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组织开展应用性研究,阐述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健康影响和经济负担,为确定重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防治的优先领域和资源分配提供科学证据。
(四)组织开展应用性研究,阐述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感染、发病、重症和死亡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技术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五)组织开展应用性研究,对针对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已上市疫苗的免疫原性、安全性、疫苗效力、疫苗效果、成本效益(效果)等进行评价,为建立二类疫苗的国家免疫技术策略、加速推动二类疫苗进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项目提供科学证据。
(六)组织制定、颁布并定期更新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标准、暴发调查和控制、疫苗免疫、临床管理、抗病毒(菌)药物应用、感染控制和非药物性干预等技术指南;开展应用性研究,对这些防治技术措施进行评价;为全国疾病控制和医疗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根据需要直接参与重大传染病暴发的现场调查和控制。
(七)组织、设计、规划和实施重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干预??目,评价干预项目的实施效果。
(八)组织、协调、规划、推动全国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和病原学监测参比实验室和网络建设。
(九)为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的有关专业人员提供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监测、暴发调查和干预等技术培训。
(十)组织、协调、参与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国际交流、合作。
(十一)承担全国传染病标准委员会秘书处工作。
(十二)承担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交付的其他工作。
机构组成
传染病预防控制处目前设6个二级室,包括综合室、传染病综合业务室(含重大专项“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项目管理执行办公室)、动物源性和媒介传染病室、呼吸道传染病室、肠道传染病室和寄生虫病室。
分管传染病
传染病预防控制处分管的传染病不包括国家扩大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和鼠疫,主要包括以下七类:
(一)动物源性传染病
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新型布尼亚科病毒感染、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传染性软疣、猴痘、朊病毒感染,包括克雅氏病、变异型克雅氏病、疯牛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二)媒介传染病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登革热、莱姆病、埃立克体病和无形体病、基孔肯雅热、西尼罗病毒感染等。
(三)呼吸道传染病
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猩红热、肺炎链球菌病、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军团菌病、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鼻病毒感染、偏肺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等。
(四)肠道传染病
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其他通过食物、水和环境传播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包括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和O104感染、沙门氏菌感染、李斯特菌感染、轮状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杯状病毒感染、星状病毒感染、肠道腺病毒感染、霉菌感染等。
(五)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包虫病、黑热病、肝吸虫病等。
(六)慢性感染性疾病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
(七)医疗相关感染性疾病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携带NDM-1耐药基因细菌感染、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艰难梭菌感染等。
近年来发表的文章
呼吸道传染病
Hongjie Yu, Benjamin J Cowling, Luzhao Feng, Eric H Y Lau, Qiaohong Liao, Tim K Tsang, Zhibin Peng, Peng Wu, Fengfeng Liu, Vicky J Fang, Honglong Zhang, Ming Li, Lingjia Zeng, Zhen Xu, Zhongjie Li, H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