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编-第四章风土民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编-第四章风土民情

社会编-第四章?风土民情 第一节?婚姻家庭 一、婚姻状况 1949年前,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家庭的封建思想意识普遍存在。当时的婚姻状况普遍是由社会现状、家庭状况而受种种束搏,早婚的比例较高,平均年龄在20岁以下,有个别家庭子女刚满14岁,家长就急为其完婚,待新娘成年后才落家。由于受外地民俗的影响和某种封建思想的束搏,有自梳不嫁(称自梳女),也有结婚后不落家的婚俗。由于个别盲婚组合的夫妻家庭或年小由父母之命结合的夫妻,相互不了解而出现的家庭纠纷,甚至悲剧,还出现有“赔银”的婚姻状况,即婚后不落家,赔给丈夫钱银让其另娶,到老年时,因封建习例终要到夫家,俗称“过老”,更有人到临终时才搬往“夫家”认门。1949年后,此风俗逐渐改变。 由于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因素,20世纪60~70年代,青年男女集体工作的接触,增进互相了解,自由恋爱的婚姻状况便成为风气。据了解,具备结婚条件而自由恋爱的占70%以上,但普遍存有早婚现象,也造成结婚登记率下降。 1980年9月,国家颁布了新《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由于法定结婚年龄比1950年5月《婚姻法》颁布的结婚年龄提高了2年,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落实,提倡晚婚得到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早婚逐渐减少,晚婚青年逐年增多。1979年,提倡居民青年的晚婚年龄为男27周岁,女25周岁。农民青年男25周岁,女23周岁。是年初婚女青年601人,晚婚占593人,晚婚率高达98.6%。20世纪80年代后,早婚现象有所回升。1990年统计,女性初婚人数548人,晚婚占415人,晚婚率75.7%,1997年,晚婚率稍有回升,当年女性晚婚人数375人,占女性初婚总数87%。2000年,早婚又有所回升,尤其是农村青年,女性晚婚率下降至75.3%。2005年,女性初婚对数429对,晚婚率占64.6%。 虽在60至70年代初普遍出现早婚现象,但在70年代后期,受政治因素影响,当时称为地主、富农的“可教育好的子女”择偶较为困难,他们约占全社未婚青年的20%,他们的登记结婚年龄平均高达27岁。1978年后,全社开展社会复查,主要对在“社教”和“文革”运动中划入四类及五类分子的人员摘掉帽子,恢复名誉。国内同时开放港澳侨政策,海外华侨回乡自如,传统的家乡道德观念不愿在外成亲,故多为回乡物色对象。在涉外婚姻中,女方绝大多数是本地人,而男方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上。随着国家对有关政策的落实,女方逐步迁往港澳或海外定居,随夫生活。2000年后,城乡生活水平逐步拉近,向往海外结婚的女青年越来越小。 二、恋爱婚姻观念 1949年前,本土人的婚姻大事,大多数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决定,只有少数人通过自由恋爱结成夫妻。这些自由恋爱而结成夫妻的,多数是以双方自小青梅竹马或一起工作互相了解而产生感情而合。1950年后,青年人的婚姻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50~70年代,有近半数的初婚夫妻,通过媒妁之言或亲友介绍而撮合,当中他们互相认识后,也有一定的恋爱过程,大部份在取得家长的同意下才结婚。 青年择偶条件在各时期有所不同,向来有选择对象的人品、工作和家庭背景等。1950年后,则从政治背景、对象所从事的职业、家底(即家产)去重点考虑。1960~1975年,择偶的热门多向往每月有工资稳定收入的“商家佬”和有固定岗位的工人、干部、军人,此时期有句选偶顺口溜叫“食蔗食3016(皮脆肉甜品种),找对象找军人家属”。进入80年代,恋爱婚姻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文化生活在青年人中占主要地位,恋爱婚姻观念也随即改变,除了极小部份通过介绍之外,绝大部份青年都喜欢自由恋爱,婚姻大事主要决定于当婚本人,也有部份青年在恋爱时把对象和各方各面情况提供给父母参考,而父母多为儿女看对象的喜爱程度而加意见。由于受西方等外来恋爱观念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或违反婚姻法的现象,包括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婚外恋等陋习。 兴办婚事时,历来有举行仪式,新旧过程大同小异。60~70年代婚事普遍从简,多举行“革命化婚礼”。80年代后,经济好转,人民生活逐步提高,讲排场的办喜事方式已有所表现,“不甘落后于人”的铺张风气往往带来某些家庭婚后的经济困难,但也有家庭还是婚事从简,量力而行。 三、家庭结构 1949年前,地处沙田地区的本土居民,多数是三代或四代同堂而共同生活的联合家庭,而这些家庭则以较有信仰的长辈为主,所有的劳动收入、家庭开支也由其去管理,到家庭结构有一定规模时,多按已婚次序分家,也有长子不出门的习例。 1949年后,家庭的结构和规模有很大的变化。解放初期,由于较富有的大户人家的财产及耕地都以户所有,大家庭的模式仍有持续,到土地改革分得土地时,许多大户便借机分家,以一对夫妇为一户的小家庭。1956年,一切生产资料归合作社,全面进入集体所有制。由于青年人都参加集体工作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