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项目主要成果之二
项目主要成果之二:
诊断分析了全球和区域STE 特征以及一些过程对STE 和平流层内重要化学成分
时空分布的影响。
诊断分析了中国江淮流域梅雨期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特点。结果表明,梅
雨发生前,梅雨区对流层顶附近存在由频繁的对流层顶折卷活动导致的空气的向
下传输。入梅前第三天,梅雨区上空对流层顶高度最低,随后,该地区对流层顶
开始抬升,且持续约6 天。入梅前,由梅雨区对流层顶附近大的经向气压梯度引
起的向下的跨越对流层顶的质量输送活动明显;入梅后,由于对流活动开始加强,
梅雨区向上的跨越对流层顶的质量输送开始增强。轨迹模式结果也表明,入梅前
有下平流层的空气进入对流层,入梅后,对流层中层存在明显的上升运动。而枯
梅年由于对流活动弱,上对流层西风急流轴远离梅雨区,梅雨区跨越对流层顶的
物质输送较丰梅年弱。详细的研究结果 2013 年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图1.由ERA-Interim 再分析资料计算得出的入梅前 15 天到入梅后 15 天梅雨区平均的跨越
对流层顶的物质通量值(CTMF ;单位,10-3 kg m-2 s-1 ),黑色线,红色线和蓝色线分布
代表总的CTMF ,由水平输送引起的CTMF 和由垂直运动引起的CTMF。
利用 ECMWF 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平流层对流层物质
交换(STE )时跨越对流层顶的物质通量(CTMF )特征及其长期趋势。青藏高
原地区总的 CTMF 表现出一个明显的波列结构,这种结构主要与沿着对流层顶
空气的水平交换有关。青藏高原地区STE 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在北半球冬季CTMF
是向下的,在北半球夏季CTMF 是向上的。通过Wei 方法发现青藏高原地区总
的CTMF 占全球STE 过程中总的CTMF 的2.96%。1979-2009 年间,冬季青藏
高原地区向上和向下的 CTMF 均呈现出正的趋势,这种正趋势是由抬升的对流
层顶、增强的西风以及减弱的高原冬季风共同造成的。在夏季,青藏高原北部地
区向上和向下的 CTMF 呈现出明显的负趋势,而其南部地区呈现出正趋势,这
种正趋势也一致于最近几十年增强的亚洲夏季风。详细的研究结果2016 年发表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图2. 1979-2009 年TST (a, c )和STT (b, d )质量通量(10−3 kgm−2 s−1 decade−1 )分别在
冬季(a, b )和夏季(c, d )的线性趋势。点区代表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
利用多种再分析资料以及臭氧廓线资料,结合区域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
对中国春季一次高空冷槽过境引起的对流层顶折卷过程(2012 年3 月19-21 日)
进行了分析。并从平流、湍流混合、对流输送等几个方面诊断分析了平流层臭氧
向对流层的传输的特征。结果表明,发生于青藏高原西北侧的平流层对流层物质
交换(STE )比对流层顶东西方向折卷引起的物质交换要强烈和持久,跨越等熵
面的物质交换和湍流混合对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有很大的贡献。大地形对平流
层对流层物质交换过程有显著的影响,且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地形的湍流混
合作用在2.5 km 高度以上凸显,此高度之上地形平均高度每升高100 m ,湍流混
合的贡献增加约1%。详细的研究结果2015 年发表在《气象学报》。
图3. 模拟的2012 年3 月20 日06 时臭氧浓度(填充色,cm3 m-3 )不同视角下的三维空间
分布((a)视角自南向北,(b)视角自西向东;蓝色等值面表示臭氧浓度为0.16 cm3 m-3 )
利用全球化学气候模式WACCM3 模拟研究了CO 地表排放,化学和动力过
程对热带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 )区域CO 时间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热
带上对流层CO 的半年周期主要由CO 地表源排放导致,化学和动力过程的共同
作用仅贡献一小部分。下平流层CO 的年周期主要是化学和动力过程共同作用的
结果,且动力过程对CO 的年周期变化为正贡献,化学过程为负贡献。同时,不
同高度上CO 年周期的振幅的变化也与不同的动力和化学过程有关。此外,热带
上对流层以及对流层顶附近 CO 的时空分布主要是热带深对流活动和亚洲夏季
风环流对CO 动力传输的共同结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重庆涪陵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考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 VIP
- (新课标新教材)新湘教版数学初中七年级上册1.2.3《绝对值》核心素养型说课稿.doc
- 本量利分析练习题含参考答案.docx VIP
- 广州市南沙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易错题整理(含答案).doc VIP
- 《社会学概论》项目四 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pptx
- 混凝土课程设计--连续梁设计.docx VIP
- 四年级高思奥数行程问题三1.pdf VIP
- Unlock2 Unit1 第一篇听力讲解及答案.pptx VIP
- 2023年青少年百科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390题).docx VIP
- 中国溶剂油项目投资计划书.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