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有机化学第一章绪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等教育有机化学第一章绪论

Sp杂化碳 乙炔结构模型 c. 诱导效应 由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引起的分子中电子云的转移称为诱导效应(Inductve effect)。 例如,1-氯丁烷分子中的氯原子有吸电子诱导效应(-I): 诱导效应的特点: ① 由电负性的不同而引起。 吸电子诱导效应— -I;给电子诱导效— +I; ② 沿σ-键传递,且随着碳链增长迅速减弱; 2~3 个C以后,诱导效应几乎为零。 ③ 用直箭头表示诱导效应引起的电子云的转移方向。 1.4.2 共价键的基本属性 小 结 绝大多数有机物分子中都存在共价键。 共价键的键能和键长反映了键的强度,即分子的热稳定性; 键角反映了分子的空间形象; 键的偶极矩和键的极化性反映了分子的化学反应活性和它们的物理性质。 1.4.2 共价键的基本属性 1.4.3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有机反应的类型 发生均裂的反应条件是光照、辐射、加热或有过氧化物存在。 均裂的结果是产生了具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自由基。 有自由基参与的反应叫做自由基反应或均裂反应。 均裂 1.4.3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反应类型 异裂 发生异裂的反应条件是有催化剂、极性试剂、极性溶剂存在。 异裂的结果产生了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离子。 发生共价键异裂的反应,叫做离子型反应或异裂反应。 1.4.3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反应类型 周环反应: 反应经环状过渡态,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同时进行。 例: 1.4.3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反应类型 有机反应的类型 1.4.3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反应类型 1.5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例1: 例2: 1.5.1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1.5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1.5.2 Van der waals力 由于分子或电子的运动而导致分子中电子云分布不均匀,产生的局部偶极称为瞬时偶极或诱导偶极。 瞬时偶极或诱导偶极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Van der waals力。 范氏力主要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之间。例如: 烷、烯、炔、苯、Br2、I2等分子间力主要是范氏力。 上述非极性分子的沸点较低,且b.p随着分子量↑而↑。 1.5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1.5.3 氢键 由氢原子和两个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可形成氢键。例如: 氢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但键能却远远小于普通的化学键。 作用力大小顺序: 普通化学键>>>氢键>>偶极-偶极作用力>范氏力 102~3KJ/mol 20~30KJ/mol 1.5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1.6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1.6.1 Brφnsted酸碱理论 能给出质子者为酸。例如: 1.6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能接受质子者为碱。例如: 有些有机化合物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它们既是酸又是碱。例如: 1.6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⑴ 共轭碱和共轭酸的概念: 强酸的共轭碱是弱碱,弱酸的共轭碱是强碱; 强碱的共轭酸是弱酸,弱碱的共轭酸是强酸。 ⑵ 酸和碱的概念是相对的。 例如:乙醇与硫酸反应时为碱,与水反应时为酸; 乙胺与水反应时为碱,与OH-反应时为酸。 ⑶ 化合物的酸性可用Ka或pKa表示; 化合物的碱性可用Kb或pKb表示。 讨 论 1.6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1.6.2 Lewis酸碱理论 凡能接受外来电子对者为酸,凡能给出电子对者为碱。例如: 1.6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⑴ lewis碱就是Brφnsted碱。 如: : NH3 —Brφnsted碱, lewis碱。 ⑵ lewis酸则与Brφnsted酸略有不同。 如:H+—lewis酸,非Brφnsted酸; HCl—Brφnsted酸,非lewis酸; BF3和AlCl3 —lewis酸,非Brφnsted酸。 Brφnsted酸碱理论和lewis酸碱理论在有机化学中均有重要用途。 讨 论 1.6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1.6.3 硬软酸碱原理 “软” —电子云易变形,可极化度高; “硬” —电子云不易变形,可极化度低。 例: H+、Al3+、BF3 —硬酸; SO42-,F- ,O(C2H5)2 —硬碱; Ag+、Hg2+、Br2、RX —软酸; SO32-,CH2=CH2、S(C2H5)2 —软碱。 1.6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软硬酸碱反应原理: “硬亲硬,软亲软,软硬交界就不管。” 例1: 稳定性:H2 SO4>H2SO3; BF3-O(C2H5)2>BF3-S(C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