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历史课堂.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激活历史课堂

激活历史课堂,让课改落到实处 营造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激活历史课堂教学强有力的保障,也是是每一位历史教师梦寐以求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历史课堂却还是处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之中,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不能适应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激活历史课堂,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一、巧设悬念诱发学生求知欲 好的课堂从“头”开始。历史课堂上可以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利用设悬念的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如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时,这样导入,新中国的国家主席刘少奇于1969年11月12日逝世。十年之后的1980年5月17日才为他开追悼会,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那是怎样的一个“十年”啊!学生偏着头想了想就自觉地看书、交流来解开这个迷团。在课堂过度时也同样可以设悬念。如讲到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时,先介绍一下江青与毛泽东的关系,然后说,有时最安全的地方是最危险的。你想,毛主席在最令他有安全感的人面前遇到什么危险了。从而诱导学生主动去了解、感受江青一伙的野心和罪恶行径。 二、巧设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的投入感 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除遗址遗迹遗物可资证明,大量的保存在文字记述的历史文献中。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这可以说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一大困惑。单纯的文字信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生动的历史场景靠语言难以再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记录片更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个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把鲜活的历史信息呈现出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我在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课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并同时播放资料“伟人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相关历史的基础上感受这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来之不易。运用多媒体再现历史情境,能吸引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地学习,效果勿用置疑。 三、巧设学生注意的兴奋点焕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注意的保持有一个时间限度大约是15-30分钟。如果超出这一限度,注意的质量就会逐渐下降,学习效果就会随之下降。面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教材,如果没有“兴奋剂”的添加,要学生保持整节课的热情,恐怕不行。为此,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策略时不妨有机地将课堂分成两大版块,中间给学生一个放松或缓冲的机会。也就是说,待学生的注意力下降开始“走神”的时候干脆安排他们“休息”。随后又可以掀起一个学习的高潮。这样,学生注意的兴奋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不是整节课都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吗?我在上《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做过这样的尝试,以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界限,让学生“参加”会议后“休会三分种”,再“整装待发开始新的长征”。等学生放松一会后,他们又可以很兴奋的投入到下半节课的学习中去了。那节课我第一次感到学生课堂参与率出乎预料的高。 四、巧设疑问开启学生心智 亚里士多德说过 “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只有当学生的个体思维感到需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其思维才算真正启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人物的心理视角精心设问,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样设问,会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自觉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明白许多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界。如在上《戊戌变法》时问,如果你是谭嗣同,面对“戊戌政变”你是随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国外?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哪种选择是明智的?这一下子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很快展开了辩论。学生很自然地站在这三个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结合历史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番。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长远打算和短期效应、苟且偷生、个人奋斗和以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天平上掂量,从而不仅能理性地分析三人物的抉择理由,更能够使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获取新的认识。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舞台,教师只是导演。导演应该允许演员创新,使其个性化发展。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方面是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要好好利用。另一方面是学生创造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